从西安城区驱车一小时,秦岭北麓的库峪河村便映入眼帘。随着数字化的深度融入,库峪河村守住了绿水青山,还蹚出了一条数字赋能的乡村振兴新路子,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数字破困局:预约平台激活 “味觉经济”
“以前客流没个准头,备好的土鸡常浪费,现在通过平台预约,按单备料,旺季订单排到几天后!” 作为库峪河村最早经营农家乐的农户,陈新利的感慨道出了数字化带来的直接改变。此前,受秦岭生态限流影响,进山游客零散,村里的农家乐虽凭着 “秦岭鲜味”有口碑,却始终难破“看天吃饭”的困局。
这一局面的扭转,离不开库峪河村第一书记郑坤。
2023年6月,微信服务号 “终南库峪” 预约平台正式上线,成为破解困境的关键:游客需提前输入车牌号预约进山,平台根据村内空间容量和生态保护指标,设定每日 200 辆车上限,约满即止。同时,预约流程中明确秦岭生态保护条例,只有承诺遵守才能完成预约。
“食材鲜、味道正” 的优势,搭上数字化预约的 “快车”,瞬间释放活力。村民通过平台展示农家乐信息与招牌菜,游客提前预订,不仅减少了食材浪费,上菜效率和顾客满意度也大幅提升。陈新利的柴火慢炖瓦罐土鸡、尖椒皮蛋等特色菜,借助平台成了 “网红爆款”,他也从 “传统掌柜” 变成了数字赋能的 “受益人”。
数字建体系:产业矩阵织密 “增收网”
“乡村振兴不是靠一个人干,而是靠数字串联起集体力量。”郑坤深知,单一平台不够,需用数字化重构产业逻辑。为此,库峪河村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核心,搭建起四家公司联动的 “数字产业矩阵”,形成 “生态保护、 产业发展、服务保障” 的闭环。
郑坤说,四家公司各有分工,旅游管理有限公司,用数字化手段统筹文旅资源,精准匹配预约游客与农家乐、民宿需求;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打通 “云端产销链路”,通过直播带货,将村里的辣椒、核桃、蜂蜜等农产品直供城市市场,还依托乡村创客大赛培育本土电商人才,让村民从 “会种地” 升级为 “会卖货”;商业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以数字化规范产业秩序,统一农家乐、农产品的品质标准与服务流程;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通过数字化管理保障服务落地,从停车引导到卫生维护,让游客体验更顺畅。
这套“数字体系”不仅让产业发展有了“主心骨”,更让分散的村民拧成了“一股绳”。
数字结硕果:生态与增收实现“双赢”
以往“藏在深山无人知”的秦岭农产品,如今通过直播间走向全国。曾经“各自为战”的农家乐,如今在平台统筹下有序经营,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被彻底激活。
数字化的深度赋能,最终转化为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终南库峪” 平台收取的 10 元预约费用,兼顾卫生管理与停车服务,农家乐因预约制实现客流稳定,收入稳步增长,电商平台让农产品畅销,村民腰包越来越鼓。
“2024 年,库峪河村集体首次分红便发放 20 余万元,1000余名村民直接受益。”郑坤说。
“秦岭保护是底线,村民增收是民生,数字技术恰好提供了‘精细化平衡’的钥匙。”长安区杨庄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晓钟的评价,精准点出了库峪河村的蜕变逻辑。在这里,数字化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重构了乡村发展的底层逻辑。
本报记者 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