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要点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7日
陇县新集川镇“农民夜校”:
文明新风破陈规陋习

每到傍晚六点半,陇县新集川镇铁马河村的文化广场渐渐热闹起来。村民们三三两两,搬着板凳聚到路灯下,等待“农民夜校”开讲。“以前天黑就窝在家里看电视、玩手机,现在都爱到夜校听课!”铁马河村村民苟新元笑着说,“老师用家乡话讲课,听得懂、记得住。”

这样的场景,如今已成为新集川镇各个村庄的常态。这个距县城42公里的偏远山区乡镇,曾长期被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陋习困扰。为破解这一难题,新集川镇整合宣传、民政、司法等部门资源,组建起“专家学者+乡贤能人+驻村干部”的师资队伍,将夜校打造成推动移风易俗的重要阵地。

在新集川镇,“农民夜校”不只是政策宣讲的“讲堂”,更是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让群众成为移风易俗“主角”的“舞台”。通过“榜样带动+互动议事”的模式,当地成功推动移风易俗从“要我改”转变为“我要改”,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前年给儿子办婚事,彩礼加上酒席花了30万元,到现在还在还债。”新集川村村民崔保成在夜校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经历时,引得在场群众连连叹息。而种植烤烟的张永胜则讲述了选择低彩礼后,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年增收5万元的故事。两种经历的鲜明对比,让村民们深受触动。

“我们把政策‘翻译’成村民听得懂的话,比如‘宴席不超20桌,礼金不超200元’。”新集川村驻村第一书记何清泉介绍。

如今,夜校还推行“群众点单”模式,根据需求开设“家风故事汇”“防范婚恋诈骗”等新课程。据统计,经过三年探索,新集川镇彩礼金额平均下降20%,“零彩礼”“低彩礼”婚姻占比逐年提升。

张建英 本报记者 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