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路小学的“三秦学生记者”在营地体验做饭。本报记者 陈飞波 摄
10月18日,西安市雁塔区高新路小学将思政课堂从教室搬到了长安区的“野趣成长田园”营地,在广袤的田间地头,“三秦学生记者”开展了一场以“秋收”为主题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一次与秋天的约会,也是一堂深刻而鲜活的“大思政课”。
从“收割”到“打谷” 感悟“粒粒皆辛苦”
这次活动的核心环节是了解“水稻的一生”。在“野趣成长田园”营地导师的讲解下,“三秦学生记者”首先探究了水稻的生长奥秘。随后,“三秦学生记者”戴上手套、拿起镰刀,化身“小农夫”走进金色的稻田,收割、捆扎,每一个动作都很认真。
在“打谷子”和“稻谷脱壳”环节,“三秦学生记者”挥洒着汗水,让书本上“锄禾日当午”的诗句变成了切身的体会,“三秦学生记者”对珍惜粮食节约粮食有了最直观的感受。
中午,“稻田野炊DIY”活动热火朝天地展开。拾柴、生火、洗菜、烹饪,各小组分工协作。在袅袅炊烟中,“三秦学生记者”通力合作,制作出美味的“铁锅炖鸡”。这不仅是一顿丰盛的野餐,更是一堂生动的生活教育课,让大家在劳动中增进了友谊,懂得了协作与感恩。
饭后,在导师的带领下,“三秦学生记者”来到葡萄采摘园,现场学习如何辨别葡萄的成熟度,并用小剪刀小心翼翼地剪下最中意的那一串。他们相互协作采摘葡萄,欢声笑语在田间回荡,亲手采摘的果实显得格外香甜,这份沉甸甸的收获,让秋日的丰收变得真实可感。
打糍粑感受传统美食魅力
收获的喜悦在延续,传统的打糍粑活动吸引了众多同学参与。他们围着石臼,看着蒸熟的糯米倒入其中,纷纷跃跃欲试。在导师的指导下,孩子们轮流上阵,手握沉重的木槌,喊着号子,你一锤我一锤地用力捶打。起初,他们的动作有些笨拙,但在大家齐心协力地反复捶打下,糯米逐渐变得绵软柔韧,融合成一个光滑的米团。
“没想到,打糍粑这么累,但真的很有趣!”“看,糯米变成糍粑了,好神奇!”通过亲身体验,传统的饮食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图片,而变成了“三秦学生记者”的鲜活记忆,传统文化的种子悄然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西安市雁塔区高新路小学大队辅导员程嘉莉告诉记者:“此次活动,让孩子们走出教室,真正触摸到土地,了解农作物的相关知识,懂得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在劳动中,孩子们懂得了团队精神和责任感,这将是他们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一笔财富。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更加懂得劳动的精神、坚持的力量和合作的温暖。”
此次“大地丰收节”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将思政教育、劳动教育、科学探索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让“三秦学生记者”在“有料地玩、有趣地学”中,锤炼了劳动技能,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了节约粮食的意识。孩子们带着亲手收割的稻谷、采摘的葡萄、捶打的糍粑踏上归途时,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已深深植入了每个孩子的心田。
本报记者 陈飞波 郭子荻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9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