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早晨7点半,家住西安市朱雀大街的缑女士背着通勤包走出小区,步行5分钟到公交站,搭乘18路公交直达地铁1号线洒金桥站,刷卡进站后约20分钟抵达上林路站,无需出站直接换乘地铁16号线,8时25分便到了西咸新区能源金贸区的办公楼楼下。“全程不到1小时,比2018年上班快了近40分钟!”缑女士感慨地说,这趟数年间不断变顺的通勤路,藏着她对西咸一体化最真切的感受。
2018年刚到能源金贸区工作时,缑女士的通勤堪称“闯关”。每天清晨6点多就得出门,先挤40多分钟公交到北大街站,换乘地铁1号线到后卫寨站,然后在路边等咸阳的跨市公交——全程折腾下来至少1小时40分钟,遇上堵车迟到更是常事。“那时候天天盼着,啥时候上班能不用这么绕?”
这份期待在“十四五”期间一步步照进现实。2019年9月26日,地铁1号线二期开通,从后卫寨站延伸至沣河森林公园站,新增的上林路站成了缑女士的“新中转站”。紧接着,后卫寨站开通接驳车、滴滴巴士,上林路站也配套了直达园区的公交,她的通勤时间缩短到1小时10分钟。
真正的便捷,从2023年6月27日地铁16号线一期的通车开始。这条北起秦创原中心站、南至诗经里站的线路,恰好经过缑女士工作的园区附近,还能与1号线在上林路站无缝换乘。自此,她的通勤路彻底告别“多线辗转”,形成“公交+地铁1号线+16号线”的直达路线,不仅时间大幅缩短,准点率也达到了百分百。
缑女士的通勤优化,是西咸新区“十四五”公共交通发展的生动注脚。这五年间,西咸新区围绕“服务新区发展 成就美好出行”主线,构建起多层次出行服务体系:以“快、干、主、支、微”常规公交为核心,搭配动态公交及助学、助企等45条特色线路,71条常规公交与8条地铁线无缝衔接,1900余处中途站织就覆盖全域的交通网;通过智能系统升级与“一线一策”运营优化,2024年服务人次较2021年增长41%,单公里运量提升37.7%,“三高三零”“小飞鸽”等服务品牌更让出行有了温度;党员先锋线、爱心护航线等四类品牌线路树立标杆,国家服务标准化试点验收与国家安全标准化一级达标,更筑牢了安全服务基石。
截至目前,西咸新区1000余台公交车辆穿梭于西安、咸阳主城区,服务500余家企事业单位与200余所学校,累计服务超2.47亿人次。西咸新区用公共交通的高质量发展,让“双城记”彻底变为“同城记”,也让像缑女士一样的群众,在每一次便捷出行中,触摸到时代发展的温度,收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本报记者 周婷婷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9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