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架上,火箭金属壳体整齐排列;轨道上,机械臂平稳滑行,起落间便将壳体精准送入机床;高精度扫描仪快速定位,数据实时传向总控制台;刀具架灵巧“转身”,瞬间完成换刀……这是航天科技集团四院7414厂五车间镗铣自动化加工单元的日常生产场景。
刘繁华是7414厂五车间多工序数控机床操作调整工高级技师,他最清楚这里每个岗位的“分量”。“我们加工的是火箭发动机金属壳体,它是发动机的承压核心,加工精度直接影响燃料装填、密封性能乃至飞行稳定性,微米级的误差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每道工序都得‘抠’到极致。”
刘繁华说,“以前,这样的‘抠细节’全靠人力。我和工友每天围着机床转,数百斤的细长壳体,即便有天车辅助,两人合力也难精准装夹。装卡校正、紧盯刻度盘、反复用卡尺测量,一天下来胳膊酸得抬不起来,工装沾满油污,手上的污渍洗都洗不掉。遇到孔位加工这类高风险工序,更是提心吊胆。如今,镗铣自动化加工单元这个‘新工友’,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工作状态。”
刘繁华感叹:体力活变“盯屏活”,机械臂依据坐标信息柔性抓取壳体,无需人工介入;高精度扫描仪多方位采集数据,自动完成定位与检测,孔位加工再也不用担心伤产品,返修率大幅下降。“我们不用再搬工件、量尺寸,只需盯着屏幕看设备运行参数,下班时工装依旧干净,手上也没了洗不掉的油污。经验活变‘技术活’,程序设定好后,设备就能精准完成微米级加工,再也不用靠‘感觉’判断。为了操作新设备,我主动学了自动化编程和设备维护,从‘卖力气’变成了‘懂技术’,工作越干越有价值,心里也更踏实。”
“‘新工友’带来的不只是轻松,更是生产效率的质变。”该车间镗铣组组长董伟刚介绍,自动化加工单元将分散工序集中在一个空间完成,减少了物料中转和等待时间,同一件产品的加工时间缩短近一半,生产效率提高不止一倍,加工效率较传统单机设备提升30%—50%。更重要的是,通过切换适配不同直径的扇形软爪,总控系统可一键调整程序,轻松应对多型号产品加工。
“这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生产节拍的全面优化。”刘繁华说,从下料到入库的无缝衔接,让车间真正实现了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的智能化、柔性化生产。
伴随着机械臂的穿梭,又一件火箭壳体加工完成。屏幕上稳定的参数曲线,让人真切感受到,数字化转型不仅解放了工人的双手,更让火箭壳体加工的精度与安全,有了更坚实的保障。
本报记者 王嘉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964号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964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