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00亩的‘西农838’一个月就卖空了,今年8000亩还没下种,定金就收了一半。”10月24日,第32届杨凌农高会还没开幕,河南易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要创的手机便响个不停。
说这话时,他正与陕西禾盛金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印海峰握手—— 一笔订单在杨凌农高会的“撮合”下敲定。
10月25日,展会现场,由“西农836”小麦制作的面粉同样人气高涨。宝鸡汇泽文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销罗建国印制的100余份宣传册,开幕仅半天便分发一空。“问的人太多,都是冲着它的健康功能来的。”
这“明星”麦种的故事背后,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院长李学军团队长达十余年的“长跑”。
“当时国际前沿已经转向了小麦的营养功能研究,我们得跟上,更要突破。”李学军回忆,2006年的一次出国访问,让他锁定了一个难题:小麦淀粉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组成,直链淀粉含量高,葡萄糖转化速度慢。但高直链淀粉含量的小麦里,蛋白质质量往往较差,磨出的面粉难成团。
如何让小麦既能保持面粉面筋性能良好,又能提升直链淀粉含量?这成为团队攻关的核心目标。
小麦育种是“慢功夫”。一个品种从培育到审定,往往需要十年以上。团队成员泡在试验田里,反复调整方案,终于在2019年迎来曙光——全国首个高直链淀粉小麦品种“西农836”通过陕西省审定,随后在河南、安徽完成引种备案。
作为优质强筋小麦,它的直链淀粉含量和抗性淀粉含量远超普通小麦,且高产性突出。陕西省种子工作总站区域试验科副科长、高级农艺师郑祥博介绍,2024年,“西农836”推广面积达27.77万亩,在种植户中积累了口碑。
在此基础上,团队又攻关出“西农838”。实验证明,用它们制作的面食,不仅能满足味蕾,而且对消费者控制血糖有帮助。
杨凌农高会像一座桥,把实验室里的“潜力股”推向产业一线。
10月24日,作为杨凌农高会配套活动,“首届功能农业与种业创新产业发展大会”上,60余家企业以“西农838”为合作起点,计划成立中国功能种业产业联盟,旨在打通从实验室到餐桌的全链条。
两天后,在杨凌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功能农业与食品产业发展大会”上,“高直链淀粉小麦西农836全产业链开发与应用”项目拿下了大会的“技术创新奖”。
印海峰的目光则更远:“我们计划扩种万亩‘西农838’,针对它的特性开发系列功能性主食,让‘一粒麦’延伸出‘多样食’。”
而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人工气候室里,“西农838”的下一代正在进行“太空升级”——部分种子曾搭载航天器进入太空,借助宇宙环境实现物理诱变,向更优质冲刺。
陕西麦种的辐射力还在持续延伸。在哈萨克斯坦的示范田里,来自杨凌的适配品种帮助当地实现亩产大幅提升;在乌兹别克斯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撒马尔罕国立大学共建的作物育种研究中心,也把中国的育种经验带向田间。
从实验室到餐桌,从陕西杨凌到国际,陕西麦种的“破圈之路”仍在继续。
本报记者 石喻涵 马昭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9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