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要点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30日
新农人用“新农具”闯出新天地

肖倩向参会者介绍猕猴桃生长情况。 本报记者 马昭 摄

本届农高会,新农人力量格外亮眼。两位曾在田间“栽过跟头”的新农人,如今都成了玩转无人机、物联网的“行家里手”,而杨凌农高会,正是她们从“困境”走向“突破”的关键桥梁。陕西新农人正借助“新农具”改写传统农耕规则。

用技术改写农耕“老规矩”

在宝鸡市陈仓区的“农业圈”,“90后”的齐叶叶和齐昆名气不小。说起这姐弟俩,村里人总要夸上一句“种地有两把刷子”。本届农高会上,见到齐叶叶时,她正忙着“取经”。“今年我关注最多的还是新农机。”她说。

2016年,齐叶叶从沿海地区物流经理岗位辞职回乡时,连除草剂和杀虫剂都分不清。第一次独立种地,她误将除草剂喷在麦田里,几十万元的损失让她在田埂上哭了一下午。

齐叶叶回忆,多年前的一次农高会上,第一次见到农业无人机便动了心:“以前100亩地人工打药要3天,无人机1小时就能搞定,还能省30%农药!当时就觉得这‘铁疙瘩’能解放人力,之后对接考察就订了产品。”随后让弟弟参加培训,弟弟成为当地首批农村无人机飞手。

齐叶叶发现,自己的物流管理经验能用到农业上,用大数据调度农机,用短视频推广技术。于是,她给自己家里创办的农机合作社装上了智能调度系统,每台农机的作业轨迹、油耗都能实时监控;她还拍起“农机操作小课堂”短视频,教农户用导航播种机,“以前播种靠‘眼观手测’,行距不均,现在用高精度导航,行距误差不超过几厘米。”如今,她的合作社托管着3万亩农田,培训了2300多名学员,曾经的“种地小白”成了省级高素质农民讲师。

从那以后,齐叶叶成了农高会的“常客”。每年都会从农高会引进新技术,再推广给周边农户。

猕猴桃撑起“亿元产业”

在陕西新农人“破局”的路上,杨凌农高会始终扮演着“桥梁”角色。

10月25日,农高会宝鸡展区内,岐山县新农人肖倩正忙着向参观者演示猕猴桃质量追溯系统,扫码、查看生长数据、了解种植流程,屏幕上的“全链条透明化”操作,引来阵阵惊叹。谁能想到,如今这位玩转“新农具”的产业领军人,曾因不懂技术、销路不畅,在猕猴桃田里亏过50多万元,而杨凌农高会,正是她扭转困局的“关键桥梁”。

在2015年的杨凌农高会上,先进农机设备让逛展的肖倩突然“开窍”。“不是果子不好,是我们的种植和销售方式太‘老’了!”

从农高会上带回“新思路”,肖倩的改革从田间起步:引进农高会对接的“果园数据采集与监测系统”,用屏幕代替“手摸嘴尝”,精准掌握果实成熟度。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在6400亩基地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建起8000吨气调冷库,配上从农高会学到的质量追溯技术,产品溢价直接涨了30%。

“农高会还帮我打开了销路。”肖倩笑着说,她通过农高会拓宽了思路,随后成立合作社,培训留守妇女开网店、做直播,285家电商网点让“岐安唐”猕猴桃走进北上广深,2021年销售额就突破1亿元。2023年,她又建成果酒生产线和速冻果球加工厂。

如今,肖倩的合作社已示范13个猕猴桃新品种、推广11项优果技术,带动2万余户果农增收,300多户贫困户脱贫。

本报记者 谢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