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0日,杜月莲推着餐车送餐。 本报记者 姬娜 摄
本报讯(记者 姬娜)“我捐个南瓜!”10月30日8时许,80岁的阮秩芹抱着一个南瓜,走进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北杜街道阳光里第一社区的“长者互助食堂”,“银龄主厨”之一的杜月莲笑着接过南瓜。
“去年开始,我一直在这儿免费吃饭,觉得不好意思,就捐个南瓜。之前,我还捐过一袋面粉。”阮秩芹笑道。每周四,她都会来这里帮忙切菜。
厨房里,热气升腾。每天8时许,刘宁便和几位银发志愿者赶来备菜,周一到周五,这里要为八九十位老人准备午餐,面条、大烩菜、麻食、馒头和稀饭等轮换供应,菜品软硬适中。
今年65岁的杜月莲正在揉面,当天的午餐是豆豆面。作为义务厨师的“回报”,杜月莲和老伴也在这里用餐。
旁边,60岁的成巧玲搅拌着大锅里翻滚的豆子。她每天来切菜、做饭、盛饭,之后赶回家还要给孙子做饭。“时间刚刚好,虽然忙碌一些,但是很有成就感。”成巧玲说。
11时,开饭了。老人们端着饭碗入座,银龄志愿者推着餐车,将热腾腾的豆豆面盛进老人的碗里。
“好吃,又免费!”88岁的杜先生连声称赞。“豆豆面软硬刚好,正合我们老年人的胃口。”72岁的李女士笑着说。“干净卫生,我每天中午都来。”左女士说。
饭后,76岁的朱女士拿起扫帚清扫地面。“我在这里免费吃饭,顺手打扫下卫生,应该的。”她笑道。
这个食堂没有一名专职员工。60岁以上的银发志愿者担任主厨、帮厨和保洁员,为70岁以上的老人准备午餐。社区免费提供100多平方米的场地,第三方爱心机构提供物资,也有部分老人及子女捐赠米面油等。
“社区‘长者互助食堂’自去年开始为75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免费午餐,后来反响好,大家的互助积极性高,今年将服务年龄门槛下调至70岁。”该社区工作人员崔亚妮介绍,从“被服务”到“服务者”,从“受助”到“助人”,这个“低龄助高龄、互助享晚年”的模式,升腾起最真实、最温暖的社区烟火气。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964号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964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