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中柳巷打卡。
开栏语
“十四五”以来,西安在城市更新行动中把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改造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城市面貌由“整治一条街”向“更新一个片区”转变,民生改善的同时,也激发出城市的活力。
本报今起推出“小巷新景”系列报道,走进西安的大街小巷,记录改造后的新貌,倾听老城更新的故事,看城市肌理如何在“微更新”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11月1日下午,阳光洒在中柳巷的街道上,几位游客举着手机、相机,在巷口的历史图文墙前驻足。老照片里墙皮剥落、道路坑洼,与眼前整洁雅致、文艺清新的新景形成鲜明对比。
“没想到钟楼旁边藏着这样一条宝藏小巷,旧时光与新生活撞了个满怀。”来自江苏的游客李春靓说。
这条仅200多米长的小巷,距钟楼不过200米。近两年来,它凭借“老巷新颜”的姿态成为网红地标,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
老街之困:繁华旁的“被遗忘角落”
在西安东大街靠近端履门的一片地界上,分布着五条小巷,人们按方位称之为东柳巷、西柳巷、南柳巷、北柳巷和中柳巷,也习惯统称为五柳巷。五条巷子又窄又短,最长的是合并后的中柳巷,也不过230余米。历史上,这里曾是商业兴隆之地,不少绸缎庄、钟表店、京货店等商铺曾扎堆经营。然而,时过境迁,随着城市发展重心转移,骡马市步行街兴起后,中柳巷逐渐成为连接街区的“城市夹道”,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2019年中秋,美术专业毕业的何丹阳在中柳巷开了一家小店。“当时巷子以小餐饮为主,路面破破烂烂,下水道经常堵塞。”她回忆说,2021年开始,小巷的道路进行了初步重修,基础环境稍有改善。
彼时的中柳巷,商户基础薄弱,是一条平平无奇的背街小巷,与周边的钟楼、碑林博物馆形成鲜明反差。
破局之路:那场“巷往的生活”座谈会
2024年初,西安市碑林区委、区政府和柏树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以“鼓励创新、宽容试错、全程护航”的姿态,为中柳巷更新提供了政策空间与资源支持。
在街办的支持下,端履门社区召开“巷往的生活”座谈会,邀请中柳巷的6位院落负责人、20多位商户及热心居民代表共同参与。
西安市碑林区柏树林街道端履门社区党委书记姚真玉记得,当时有商户全程直播会议,生怕“说了不算”。面对质疑,社区没有辩解,而是把“话筒”交给大家。在会上,姚真玉说:“中柳巷的改造不是社区的独角戏,咱们都是巷子的主人,你们提需求,我们来落实。”
就这样,商户、居民与社区共同参与到“巷往哪儿走”的行动中。社区牵头成立中柳巷商户群,搭建起常态化沟通平台,让卫生更干净、道路更平整,乱停乱放的共享单车也得到了治理。紧接着,商户们开始改造个性化店门,慢慢的让巷子更具格调,吸引了大批游客。
如果说基础改造解决了“面子”问题,那么文化赋能与情感联结,则筑牢了“里子”根基。社区在巷口打造历史沿革与名人文化展示墙,梳理中柳巷从商贾旺地到文艺小巷的变迁;启动“巷愈计划”,对五个院落实施个性化改造:为2号院破损阳台手绘精神文明宣传画,增设“共邻”共享置物架,将12根立柱打造成柳文化主题矩阵……
何丹阳说:“这条巷子最珍贵的,是商户与居民、商户与商户之间的温暖互动。大家在一起,把巷子当作共同的家。”
更新之道:独特气质吸引市民游客
下午3点,是中柳巷最热闹的时段。
11月2日,游客们坐在“柳糖甜水铺”门前的“月亮椅”上,边喝饮品边拍照打卡。主理人卢东风是“90后”,去年看到巷子更新的消息后,主动与街办洽谈,以社区驿站合伙人的身份,开了片区首家“柳糖甜水铺”。
依托创新的“驿站反哺”模式,甜水铺在提供便民服务的同时,将经营收益定向反哺街巷基础设施维护与院落更新,以商业活力滋养小巷环境。
巷子南头的银河便利店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便利店,店内售卖个性饰品、小摆件、布偶等。门口的个性凳子也成了游客的打卡景点。
巷子北口集中着多家美食店,泰国打抛饭、金龙咖喱、井泽冰甜等“爆款”美食饮品店齐聚于此。
如今,小巷30多家特色小店错落有致,咖啡店、手作坊、异域美食、糖水铺、快递驿站共同构成了小巷独特的烟火气。居民区与商铺相邻而居,屋檐下挂满绿植与手作灯牌,文艺气息与生活气息融为一体。2025年,小巷完成巷口会客厅、花墙等收尾工程后,人流大幅增长,成为游客打卡西安的热门地。
正如网友所说:“中柳巷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没有彻底告别过去。老墙仍在,窗棂依旧,而巷中的气息却愈发鲜活。”
文/图 本报记者 朱娜娜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9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