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用像表姐过去那样赶场上补习班,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打羽毛球、游泳、阅读,或者与父母一起干家务,体验劳动乐趣。”西安高新第三小学的学生李恩妤开心地说。“双减”政策实施之后,不少中小学生摆脱了繁重的作业,不用“背着书包在补习班转场”,而是参加了丰富多彩的兴趣班,投身到各类实践课程中。
下午放学铃声响起,西安西港花园学校四年级学生王一川直奔诗词社团教室,“学校作业‘瘦身’,语数英作业都经过老师精心统筹,1小时内就能完成。我现在周二踢足球、周三练书法……学校允许报5个社团,我直接报满了。在社团里,我不仅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学到了好多古诗词。”王一川自豪地说。在他看来,社团活动成了自己的“新乐园”,在这里不仅认识了很多好朋友,社交和实践能力也提升了不少,还增进了他和爸爸妈妈的感情,“周末的时候,爸爸妈妈会带我出游、看展览、做手工,放松心情,开阔视野。”
“双减”政策出台之后,西安西港花园学校优化作业、创新课程,并对课后服务进行升级,开设了诗词、书法、足球、围棋、乒乓球、播音主持等丰富有趣的社团,让学生们告别了培训班的奔波,在乐器课堂、经典诵读与社团活动中快乐成长。“‘双减’之后,我们的音乐课教学更偏向活动,不再是枯燥的知识讲解,更多的是有趣的音乐实践活动。”音乐老师张轶喧说。
“‘双减’政策出台,本来有些焦虑,担心孩子学习跟不上。但现在发现,孩子挺自觉的,每件事都能认真投入,还在假期学会了游泳,在运动中找到了乐趣。”李恩妤妈妈说,“我觉得‘双减’减掉了孩子们机械重复的作业负担,减掉了周末匆匆‘赶班’的疲惫。同时,孩子与家长互动沟通多了,孩子选择的自由度大了。”
采访中,身心舒畅、充实放松是记者听到的高频回答。从奔波于各个培训班到沉浸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从作业“满格”到运动休闲两不误,不少中小学生和家长表示,回归了快乐成长的本质,书包更轻,睡眠更多,笑容更灿烂,真正实现了“减负不减质”。
本报记者 王娇莉
见习记者 张桢璐 宋可青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9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