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时讯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5日
发布数据量世界第一!
郭守敬望远镜用光谱解码宇宙

当青海冷湖的AIMS望远镜凝视太阳磁场,当贵州深山的“中国天眼”FAST聆听脉冲星律动,在燕山腹地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河北兴隆观测站,以我国元朝时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命名的观天利器,也在以不同方式探望苍穹。

这台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是我国首个天文领域大科学装置,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负责管理。截至2025年10月累计发布光谱数达到2807万条、恒星参数1159万组,数据量稳居世界第一。

“光谱如同天体的‘DNA’,如果说以往的天文望远镜是为天体‘拍照片’,那么郭守敬望远镜就是在为它们‘测基因’。”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郭守敬望远镜运行和发展中心主任罗阿理介绍说,通过分析观测到的光谱数据,科学家能够解读恒星的温度、化学成分、运动状态乃至年龄,从而重构银河系的形成与演化历史。

作为望远镜的核心部件,特种宽谱光纤曾长期被国外垄断。郭守敬望远镜焦面配备了4000个光纤定位单元,对应4000束天文特种宽谱光纤,这些光纤从焦面连接至光谱仪,使望远镜可同时获取4000个不同天体的数据,是实现大规模光谱巡天、完成光信号传输的关键。

从银河系的形成与演化,到致密天体及系外行星等前瞻科学领域,郭守敬望远镜提供的海量数据正在拓展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成为解开谜题的关键钥匙。

“郭守敬望远镜正处于科学高产期,持续为人类探索宇宙贡献中国力量。”罗阿理说。

一批观天利器相继建成并取得突破,使中国在天文观测领域形成了从光学到射电、从恒星到行星、从时域到谱段的立体观测网络。

展望未来,郭守敬望远镜团队正持续推进技术升级,多项关键技术已实现从“追赶”到“突破”的跨越,实现国产化研制。

罗阿理表示,郭守敬望远镜的技术突破并非局限于天文领域,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它不仅验证了中国在主动光学系统、光纤定位控制系统等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还带动了国内高精度光学元件、精密机械制造、自主软件算法等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为后续研制更大口径、更高性能的天文望远镜积累了宝贵经验。

(据新华社北京11月4日电 记者 胡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