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看视频
11月6日,居民在非遗工坊学习面塑制作。
11月6日,张倍源(右一)向社区居民介绍面塑作品。
“你们以为面塑一定是用面粉捏的吗?不一定,我的许多面塑作品都是用中药做的。”11月6日上午,在西安市莲湖区土门街道工农社区辖区内的“张倍源面塑非遗工坊”里,张倍源的一句开场白,吸引了十几位居民的目光。
用故事和动漫“接住”老手艺
这是一堂由工农社区联合“社区合伙人”、志愿者张倍源共同组织的公益非遗体验课。工坊有300多平方米,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草药香,那些平日出现在药柜里的中药材如今成了面塑的新“配方”。
“面塑买回去咋保存?会不会开裂?”张倍源边揉面团边向大家讲述,小时候受奶奶影响,他喜欢做面塑,后来他远赴海外学习雕塑与动漫,2014年回国后发现,传统面塑虽美却易干裂,难以长久留存。
“那你是怎样进行创新的?”一位居民好奇地问。
转机出现在2023年,在一次参观非遗扎染工艺时,张倍源发现一些中草药可以作为天然染剂和香料。“我爸是中医,我们就此进行钻研,把中药‘揉’进面塑里,从而解决了面塑难保存的问题。”他笑着对居民们说,白芷能增加黏性,防止开裂;丁香调深肤色,适合男性角色;茯苓则让女性脸庞更显白净……
非遗工坊内,有张倍源的面塑直播间。他拿出一个面塑说:“有网友发来一张猫的照片,希望做成表情包面塑。我就现场捏了一个,弹幕刷屏‘太可爱了’。你看,非遗也可以很‘萌’。”
他创作的面塑《黑神话:悟空》,深色调搭配挣脱枷锁的姿态,被赋予“突破思想桎梏”的寓意,让非遗与综艺、动漫跨界融合;面塑《丝路小憩》耗时两个多月,骆驼栩栩如生;在大型演出《无界长安》中,他进行了颠覆性的尝试,端着面塑踏上舞台。
一旁,6岁的乐乐盯着他的面塑作品《小哪吒》,张倍源顺势讲起故事:“哪吒敢于挑战,就像我们今天做面塑,也不能死守老样子,得想办法让它活起来、传下去。”为了让年轻人真正“接得住”这门老手艺,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动漫等许多流行元素,而讲故事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让非遗走进生活融入日常
这正是工农社区推动非遗传承的核心思路——让非遗走进生活、融入日常。该社区工作人员张瑜介绍:“我们辖区内有张倍源的非遗工坊和优秀手艺人,老年人和青少年又比较集中,社区就通过‘社区合伙人’机制、非遗志愿服务,定期组织公益教学,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接触、学习、传播非遗技艺。”
课程设计注重“可参与、可带走、可延续”。每次教一个简单造型,材料采用改良后的中草药面团,居民做完可带回家摆放,也可作为礼物传递文化记忆。
73岁的赵女士开心地向邻居麻女士分享自己的杰作:“今天我学着捏了大熊猫面塑,带回去给孙女当礼物。”
张倍源和他的面塑作品上过央视春晚舞台,并走到澳大利亚、比利时等多个国家。
董女士带着儿子参加完课程后说,孩子不一定成为传承人,但至少知道,这些色彩、这些手艺,是我们自己的文化。
文/图/视频 本报记者 姬娜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9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