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双11”“双12”网络促销活动临近,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拉开了促销的帷幕,各类优惠活动层出不穷。为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日前,西安市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提醒广大消费者请结合自身需求,理性消费,切勿盲目、冲动消费,慎防落入消费陷阱。
科学理性购物 避免过度消费
消费者要多查、多看、多比较,尽量选择经营信誉高、口碑评价好的正规电商平台。注意区分自营和平台内经营者,认真查看平台内店铺首页是否公开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电子链接标识,以及与经营业务有关的行政许可等信息,不要轻信和点击来源不明的购物网址链接,以确保交易安全。
近几年直播带货兴起,明星、网红直播间的“流量”带货热度不减。消费者在直播间购物尤其要谨慎,不能只出于对主播个人的喜欢和信任而盲目消费,下单前应充分了解商品的来源、功能、质量、效果及价格等详细信息,对夸大宣传、虚高原价、低价名牌等商品保持警惕,不要被直播间渲染的“价格低廉”“秒杀”或“数量有限”等商品短缺氛围所蒙蔽,要挑选有质量保障的正规商品。同时,在面对各种促销活动和优惠信息时,消费者应保持理性,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经济能力进行消费。不要因所谓“凑单”而忽略实际需求,盲目购买不必要的商品。
面对商家推出的低价促销活动,消费者在享受优惠的同时,更应注重商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对于价格异常低廉的商品,要保持警惕,可能存在质量问题或售后服务不能保证。
保护个人隐私 注意交易风险
消费者下单前要了解清楚促销规则和其他消费者对商品及卖家的评价等相关信息,注意防范促销活动隐藏的各种“套路”,不要被“优惠”“折扣”“便宜”“返现”等字眼所误导。关注价格比较,防止遭遇先涨价后降价等虚假折扣促销陷阱。对于先交定金、尾款后付等促销以及弹窗推送、默认勾选、隐藏选项等情况要谨慎操作,同时要确认商品是否支持“七日无理由退货”,并详细了解退换货流程、运费承担等细则,确认无误后再选择下单。
购物时谨慎授权APP获取个人信息,非必要不提供身份证、银行卡以及各类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或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付款时,选择安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不轻信商家以任何理由要求的直接转账、扫描不明二维码等方式付款。
西安市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提醒广大消费者:在网络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注意保存订单记录、聊天记录、购物发票、截图等消费记录和付款凭证。这些信息在发生消费纠纷时是维权的重要依据。一旦遇到合法权益受损时,及时与商家、平台联系,依法提出合理诉求。如协商不成,可向相关主管部门或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以及消费者组织投诉进行维权,还可以拨打12315、12345热线电话进行投诉举报或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本报记者 张毅伟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9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