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三秦学生记者·聚焦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8日
共探“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多维交流分享教学新思路

西安培华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张荣花

西安经开第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郭冬梅

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名校+”共同体总校长 罗坤

西安市西航二中副校长 赵孝科

西安市雁塔区第一中学科技研修组组长 李林

陕旅集团丝路欢乐世界市场销售部研学经理 黄华

11月7日,在陕西大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思政课展示交流暨第六个“三秦学生记者节”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来自陕西省内的高校、中学、小学的校长代表,和一线教师及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新时期学校思政课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方式与路径”这一主题展开交流。交流现场,嘉宾的发言从教学方法创新到实践路径探索,从资源整合到品牌打造,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案例,为新时期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构建“大思政”格局

以融合实践落实立德树人

西安培华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张荣花表示, 新时期的思政教育要构建“大思政”的格局。所谓“大格局”,就是所有教育环节都需致力于培养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所谓“大课堂”,指打破课堂边界,将思政教育从第一课堂延伸至第二课堂和更广阔的社会实践第三课堂;所谓“大先生”,是思政育人主体不限于思政课教师,而是要囊括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及行业专家在内的力量;所谓“大作为”,需要汇聚高校、基础教育、媒体等社会多方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西安培华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在“课程思政”的实践中成立了专门的研究中心,探索出了“党建引领、服务基层”的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模式,将专业教学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创新深度融合教学全过程

西安经开第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郭冬梅表示,新时期思政教育的创新在于践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这要求学校从教育理念到课堂模式进行变革。创新的核心在于实现改变过去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收的局面,构建一个能激发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平台。思政课与社会实践作为主阵地,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锤炼品格、提升能力、塑造价值。

行走的思政课

探索社会实践新路径

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名校+”共同体总校长罗坤表示,新时期,学校思政课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关键在于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在广阔的社会课堂中开展体验式教学。思政课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理论知识与价值理念真正“入心入脑”。教学中,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名校+”共同体通过广泛开展“三秦学生记者”思政课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在行走中感悟文化、在实践中增长志气,为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贯通·融合·赋能”三位一体

创新推动思政教育模式

西安市西航二中副校长赵孝科表示,在教学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实现教学目标、内容与评价的螺旋上升,同时开发特色校本课程。进行横向融合,拓宽思政教育场域,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西安市西航二中将航空航天精神的时代元素融入教学,组织学生走进科研院所、历史遗址,在沉浸式体验中强化价值引领。此外,用数字赋能,驱动育人模式变革。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构建学生成长数据库,对学习过程、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进行多维度分析,实现学情诊断、需求识别与风险预警的精准化,推动思政教育由“漫灌”向“滴灌”转型。

构建思政新范式

实现思政育人目标

西安市雁塔区第一中学科技研修组组长李林表示,西安市雁塔区第一中学一直探索以“大单元教学”为骨架,以“社会微实践”为思政育人新路径,核心在于构建了“大单元引领、微实践赋能”的新范式。一方面,学校通过系统性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将思政目标融入各学科。将思政内涵提炼为“生命观念、科学精神”等主题,并围绕这些主题整合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项目,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实现思政教育“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

让思政课“活”起来

助力学生开阔视野

陕旅集团丝路欢乐世界市场销售部研学经理黄华表示,丝绸之路文化基地作为西北首个以迪士尼模式打造的主题乐园,积极推动思政教育从课堂走向社会。园区以丝路文化为脉,打造神奇中华、瑰丽波斯等七大街区,构建独一无二的“沉浸式课堂”。园区“四段式”实践模块中,“丝路征程的起点”聚焦开拓精神与使命担当。通过盛唐场景还原与讲解引导,让学生身临其境,思考古人开辟丝路的勇气智慧,由此影响学生形成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品格。这一场景化、故事化的设计,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助力学生筑牢文化自信、开阔视野、激发新时代奋斗精神。

本报记者 郭子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