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奶奶”到幼儿园接孩子们。
“丢啊,丢啊,丢手绢……”11月6日下午,西安雁塔区杜城街道书香林苑社区的小广场上,63岁的张丽荣拉着5岁的“强强”(化名),和其他几位“共享奶奶”手拉手围成圈,伴着熟悉的儿歌与孩子们做游戏。路过的居民纷纷驻足,感慨“这画面,看着就暖心”。
张丽荣是书香林苑社区“共享奶奶”队伍里的一员。在书香林苑社区,每天下午4点半,她们会带着幼儿园的“接送牌”准时出现在幼儿园门口,接到孩子后便手拉手回到社区。“天气好就在院子里玩,天冷或下雨,就去社区活动中心”。“共享奶奶”队长杨阿姨介绍,活动中心里绘本、玩具一应俱全,总能让孩子们玩得尽兴。
供需巧对接:社区为“接娃难”破题
这温暖场景的背后,是社区对民生需求的精准回应。去年,书香林苑社区对辖区6586户家庭开展调研,发现双职工家庭占比高达40%,“孩子放学早、家长下班晚”的时间差,让“放学没人接”“晚饭没人管”“独自在家有安全隐患”成为家长们最集中的焦虑。
调研中,工作人员发现,社区内不少老人退休后时间充裕,常常念叨“想发挥余热”“日子太单调”。一边是亟待填补的看护缺口,一边是渴望奉献的老年群体,需求与供给的天然契合,让互助模式有了生长的土壤。
今年2月的社区居民议事会上,“共享奶奶”的想法被居民代表提出:让有意愿的退休老人,义务帮助有需要的家长接娃、暂托照看。提议一出立刻引发热议,社区微信群里短短几天就收到近百条留言,不少老人主动报名:“接娃我熟”“带孩子我有经验”“能帮大家分担挺好”。社区党支部书记王付英敏锐捕捉到大家的热情,立刻牵头推进项目落地。
“热心肠不能少,但安全底线更不能破。”社区工作人员田亚红说,项目筹备时,居民最关心的就是安全问题——“老人身体能不能扛住?路上出意外怎么办?孩子吃喝谁负责?”为了打消顾虑,社区逐条拆解问题,制定了严密的保障制度。
报名“共享奶奶”需过三道关:首先要通过全面体检,确保身体条件适合看护工作;其次要接受照护经验评估,有育儿或幼教经历的优先;最后还要参加亲子互动测试,保障能与孩子顺畅沟通。日常接送实行闭环管理:家长提前与幼儿园老师确认接送人信息,“共享奶奶”签字接管后,沿小区封闭路线前往活动中心,全程无校外路段,最大限度降低安全风险。
“老人们都是真心想帮忙,但我们也会合理调配”。田亚红介绍,社区会根据老人精力控制带娃数量,孩子多时会安排工作人员协助,既保护老人身体,也保障看护质量。经过多轮讨论和试运行,“共享奶奶”项目正式落地,固定接送人员、固定活动空间、固定监督机制,让全链条服务有章可循。
服务再升级:志愿服务全面覆盖
“共享奶奶”的暖心守护,只是社区志愿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2024年底,书香林苑社区承接“邻里守望”项目,依托自身“红橙黄”特殊群体帮扶机制,打造了“悦融行动”邻里互助项目,搭建起“区域化党建+多元主体联动”的服务平台。在社区已形成12个子项目、12支专业志愿队伍,涵盖党员帮您、爱心探访、邻里互助、心理支持等多个领域,注册志愿者达1371名。
每周末晚上7点,“共享老师”准时上线:大学生志愿者、在职教师和有特长的居民走进活动室,免费为孩子辅导作业,开设创意手工、乐高、绘画、音乐等兴趣课程,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增长知识。
今年暑期,社区还开展“七彩课堂”,嫁接社会优质资源开展非遗手工、安全教育等特色课程,让孩子们的假期生活充实又有意义。为了整合更多资源,社区与西北工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多所高校共建“青春志愿实践基地”,大学生志愿者轮流进社区,形成常态化支撑。从“共享奶奶”的陪伴到“共享老师”的辅导,社区志愿服务链条不断延伸,全面覆盖“一老一小”多元需求。
如今,书香林苑社区的“共享奶奶”队伍已有30余人,服务覆盖越来越多家庭。王付英表示,未来计划进一步扩大队伍规模,完善寒暑假托管、亲子阅读、传统文化体验等服务,让“一老一小”的互助更系统、更持续。
文/图 本报记者 朱娜娜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9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