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聚焦十五运会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0日
体育之光耀湾区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在广东广州开幕

11月9日,广东省体育代表团、香港特别行政区体育代表团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体育代表团在入场仪式上共同入场。 新华社记者 雒圆 摄

11月9日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开幕式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行。

从广州“千年商都”的历史文脉,到深圳“春天故事”的开放活力;从香港维港畔的现代繁华,到澳门大三巴牌坊下的中西交融……粤港澳大湾区迎来我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的综合性体育赛事。

这不仅是一场体育赛会,更是一场促进区域融合、推动国家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时代盛典。

这是全国运动会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既是全运会办赛史上的创举,更是“一国两制”在体育领域的生动实践。从筹办之初,这场承载着三地同心愿景、寄托着全民体育期盼的盛会,就注定不同凡响。

这是一届“简约而不简单”的体育赛会。

十五运会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赛事筹办工作始终坚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理念和“简约、安全、精彩”的要求,不搞重复建设,不新建大型场馆,不新建“全运村”,90%以上的竞赛场馆利用现有场馆改造升级,有效降低了办赛成本。

开幕式主场馆——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升级改造,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领衔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担纲设计,通过新材料和新技术实现了绿色低碳目标。何镜堂表示,要将奥体中心建设成“人民体育公园”,优秀的建筑作品不仅要满足当下功能需求,更应为后人创造可利用的空间与价值。

这是一届粤港澳“同声同气”的融合盛会。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组织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佟立新介绍,十五运会筹办过程中,按照“广东为主、港澳优先”的原则,综合考虑城市特色和项目优势,充分尊重港澳意愿,把比赛项目分布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19个城市。

从赛事布局到文化表达,三地元素深度交融、相得益彰。十五运会会徽由广东木棉花、香港紫荆花、澳门莲花的花瓣交叠旋转成同心礼花;奖牌“同心跃”挂扣采用港珠澳大桥的同心结造型,寓意三地紧密团结、共同发展;吉祥物以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白海豚为原型,是粤港澳地区海洋文化的象征……

这是一届充满未来感的科技盛会。

在全国首创“云上的全运村”,通过AI(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赛事自由视角系统”等科技,为受众提供自由角度的看球、跟踪切换球员、运动分析和流媒体的直播分享;羽毛球AI直播相机可自动完成高光捕捉与数据统计,为裁判提供精准辅助;智慧无障碍看台配备电子狗、无人车,为残障人士提供“无缝服务”……

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正积极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人工智能、机器人、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广泛应用在十五运会的方方面面,充分展现高科技与体育盛事的深度融合。

回望2021年8月,全运会的“接力棒”传到大湾区手中。四年多来,从十五运会组委会成立,到会徽、吉祥物发布,从火炬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城同传,到如今万众期待主火炬塔在开幕式上点燃……全民共享全运精彩的“种子”,已在大湾区“枝繁叶茂”。

105个竞赛场馆或准备就绪、或已投入使用,许多“老场馆”正以全新面貌等候运动员绽放青春光彩。

开幕式巧妙融入香港维多利亚港、澳门大三巴、广州“小蛮腰”等标志性元素,展现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蓬勃生机。

本届全运会群众赛事活动共设23个大项166个小项,其中148个小项在开幕前完成,约1.1万名运动员参与决赛,更有上百万人参加预赛以及“我要上全运”赛事活动。

三地协同制定赛时食宿、交通、医疗等综合保障方案,为运动员、技术官员、媒体记者提供系列暖心服务。3万名“小海豚”志愿者为大家做好服务,让每一位来客宾至如归。

截至11月5日上午,本届全运会境内外注册记者已超过3200人。十五运会主媒体中心7日正式开放,以广州主媒体中心为核心,香港、澳门主媒体分中心为两翼,辅以深圳轻量化转播制作基地、各竞赛场馆媒体中心为工作集群。

三地“同燃”之下的圣火,将点亮这场彰显制度优势、展示湾区特色、体现岭南风格的体育盛会,点亮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恢宏新篇!

新华社记者 詹奕嘉 田宇 赵紫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