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学生记者”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 本报记者 马昭 摄
11月14日至15日,由陕西省思政课教学“三秦学生记者”社会实践活动组委会办公室、三秦都市报社、西安市第十中学联合举办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延安。活动中,“三秦学生记者”先后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及延安文艺纪念馆。
11月15日,“三秦学生记者”在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博物馆内,展板上一张张充满朝气的面孔、一件件带着泥土气息的农具、一本本字迹工整的日记,生动再现了当年北京知青在延安学习、劳动、生活的场景。
走出知青博物馆,高一(7)班的赵奕辰同学感慨道:“当年和我们年龄差不多的知青们,在这片广阔天地里挥洒他们的青春和汗水,看到他们用过的物品,我才真切体会到什么叫艰苦奋斗。”在延安文艺纪念馆,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复原场景,以及那激越的旋律,让“三秦学生记者”感受到了民族救亡的呐喊。
在大巴车上,讲解员窦红霞带领“三秦学生记者”诵读贺敬之的作品《回延安》。在两天的行进途中,窦红霞从宝塔山到延河、从延安的历史文化到现代的城市发展与变革展开讲解,让同学们加深了对延安的认识,让移动车厢变成了思政课堂。
在观看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时,许多“三秦学生记者”沉浸在剧情中,不停擦拭着眼角的泪水。高二(1)班的严思彤同学面对记者的采访,激动地说:“看完《延安保育院》,我深切体会到了什么是爱心、责任、希望与担当。”
返程途中,西安市第十中学副校长谢婷表示:“此次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实践,也是学校多年来深耕思政教育、坚守育人初心的鲜明体现。学校将思政课建设摆在育人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以思想铸魂、以文化育人,不断探索思政教育创新路径。这次活动切实推动了思政教育从‘课堂灌输’走向‘实践浸润’,助力学生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
本报记者 王佳 马昭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9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