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生产总值跨过3万亿元台阶,2024年达到3.55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3万美元。
●全省累计开工“十四五”重大工程项目2144个、完成投资3.05万亿元。
●五年累计新增就业超过210万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教育事业投入累计突破5000亿元,省级标准化高中实现县区全覆盖。
●“一老一小”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建成养老床位23.2万张、托位18.2万个。
人均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3万美元
“五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我们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统筹发展和民生、统筹发展和保护、统筹发展和安全,经济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规划主要目标基本实现。”省发展改革委主任王青峰介绍。
五年来,陕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总量再上台阶。全省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动能向新转换、结构向优调整,地区生产总值跨过3万亿元台阶,2024年达到3.55万亿元,居全国第14位、西部第2位;人均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3万美元,居全国第12位。“2025年我们继续打好稳增长‘组合拳’,全省经济总量预计较2020年增长约1万亿元,相当于增加了一个陕北的经济总量。”王青峰说。
发展质效不断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6%左右,显著高于经济增速。全员劳动生产率、研发经费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地方财政收入等体现质量效益的指标预计顺利完成。陕西省“十四五”规划指标中的9项约束性指标全部可以完成,国家“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涉陕任务全面完成。
硬件支撑更加坚实。全省累计开工“十四五”重大工程项目2144个、完成投资3.05万亿元,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引汉济渭等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建成投运,西延高铁通车进入倒计时,西十、延榆等四条高铁同时在建,我省高铁在建规模居全国前列,全部建成后,全省将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2小时高铁生活圈,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全方位夯实。
钛金属加工、单晶硅片、重卡变速器产量全球第一
“十四五”时期,省委、省政府把创新摆在了核心位置,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位居西部第一,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全国第10、科技活动产出水平全国第4,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位居全国第2,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神舟飞天、嫦娥探月、蛟龙潜海、天问探火等大国工程中,均有陕西力量、陕西元素、陕西支撑,服务国家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能力不断提升。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启动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聚合功能持续放大,“三项改革”试点工作上升成为国家改革举措,全省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速都在30%左右。
现代化产业体系初见成效。陕西聚力打造现代能源、先进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等5个万亿级产业集群。能源工业“压舱石”作用凸显,煤炭年产量达到7.8亿吨、较2020年增加1亿吨,天然气、原油产量分别居全国第3、第4,一批重大能源化工、电力外送、资源开发项目开工建设,能源安全保障基础进一步夯实;先进制造和新兴产业聚链成群,形成航空、工业母机等5个国家级产业集群,钛金属加工、单晶硅片、重卡变速器产量全球第一,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屡破世界纪录,新能源汽车年产超过100万辆,低空经济、氢能、储能等未来产业加快布局;服务业规模占据半壁江山,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从42.4%上升至46.9%。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过40%、人工智能正在赋能三秦大地的千行百业。
国家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达到11个
五年来,陕西区域特色优势凸显。推进关中科技赋能创新升级、陕北能源革命转型升级、陕南生态优先绿色升级,区域经济协作进一步深化,关中平原城市群和西安都市圈加快建设,西安—咸阳一体化设施“硬联通”和公共服务“软联通”同步提速;陕北能源转化步伐持续加快,榆林生产总值在中西部非省会城市中排名升至第一;陕南“两山转化”通道持续拓展,旅游康养、新型储能等产业蓬勃发展,昔日的秦巴连片贫困山区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县域经济总量从1.25万亿元提升到1.68万亿元,生产总值过200亿元的县预计增加到30个左右,县域主导产业产值有望突破1.5万亿元。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做法入选全国深化改革典型案例,涌现出洛川苹果、大荔冬枣、府谷镁合金等一批“金字招牌”。
乡村振兴活力越来越强。国家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达到11个,苹果、猕猴桃、羊乳3个产业体量稳居全国首位,陕西特色农业连续多年发展很好,全世界每7个苹果中就有1个来自陕西,全世界每4个猕猴桃中就有1个来自陕西,带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1%,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57:1。
“一老一小”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十四五”全省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过20%,五年累计新增就业超过210万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教育事业投入累计突破5000亿元,省级标准化高中实现县区全覆盖,83个县(区)医院全部达到国家二级医院基本标准,“一老一小”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建成养老床位23.2万张、托位18.2万个。
文化软实力持续增强。建成开放西安国家版本馆、关中革命纪念馆等重大文化设施,陕西文化影响力持续提升。《西北岁月》《护宝寻踪》《装台》等一批优秀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热播。文旅市场持续火热,西安已经成为全国旅游热门打卡地,钟鼓楼旁、古城墙下、大雁塔周围,满是穿着唐装汉服的游客,尽显陕西独特的文化魅力。
地级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全部消除
“十四五”时期是陕西省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最大的时期。秦岭陕西段环境优良面积达99.4%,黄河干流陕西段水质连续三年保持在Ⅱ类、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呈现“双下降”,汉丹江出境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生态安全“三大屏障”进一步筑牢。地级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全部消除并保持“长治久清”,关中地区空气质量明显持续好转,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全面完成。陕西连续两年在全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获得优秀。
同时,“十四五”时期也是陕西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步伐最大的时期。煤电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预计到今年底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6500万千瓦。全省单位GDP能耗累计降幅完成规划目标任务。商洛市入选全国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榆林、西咸新区入选国家碳达峰试点。
本报记者 张维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9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