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西安市、咸阳市、榆林市、汉中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十四五”时期陕西区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效。
三大区域联动持续深化 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十四五”以来,省委、省政府聚焦国家战略部署、立足陕西省情实际、着眼群众所需所盼,进一步健全完善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关中科技赋能创新升级、陕北能源革命转型升级、陕南生态优先绿色升级,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20年的2.84:1缩小到2024年的2.57:1,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经济总量分别是2020年的1.29、1.73和1.12倍,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正在形成。
省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副主任徐田江介绍,“十四五”以来,围绕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发展“飞地经济”、促进要素跨区域流动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健全。
“三大区域联动持续深化,加快推动关中创新要素与陕北能源化工、陕南生态资源深度融合,西咸新区秦创原总窗口建强成势,21个秦创原未来(新兴、特色)产业创新聚集区联动发展,西安—咸阳一体化向纵深推进,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西电集团咸阳智慧产业园等一批“西安总部+咸阳基地”项目落地建设,西安都市圈常住人口达到1875万人、经济总量达到1.67万亿元。”徐田江说。他表示,区域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关中地区狠抓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与创新密切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占全省八成,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带动关中周边城市产业协同发展的态势加快形成。陕北地区以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为牵引,统筹推进能源稳产保供和转型升级,“十四五”以来生产总值年均增速7.3%,千亿级陕煤榆林化学二期等重大能化项目落地实施。陕南地区强化支柱产业发展与富民产业培育双向发力,特色农业、绿色储能、旅游康养等生态友好型产业逐步壮大,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建设。
区域生态环境加快改善 城乡县域实现协同发展
区域生态环境加快改善。扎实推进秦巴山区生态保护,加大秦岭区域尾矿库治理和生态修复力度,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优良等级区域面积占比达到99.4%,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稳定在Ⅱ类及以上,涉金属矿产开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经验在全国推广。坚决打赢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黄河流域完成营造林1786.56万亩,治理沙化土地393.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01.35平方公里,陕西绿色版图由“浅绿”向“深绿”加快迈进。
城乡县域实现协同发展,2024年全省县域经济总量达到1.68万亿元、增速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均值突破200亿元,生产总值超200亿元的县域达到27个,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县域综合承载能力大幅提升,2024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14%,较2020年提高3.48个百分点。
徐田江表示,下一步,将抢抓国家战略机遇,谋深谋准谋实“十五五”区域城乡发展工作,着力推动关中陕北陕南联动发展,持续优化城市群、都市圈和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布局,有效提升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发展质效,推动区域城乡间科技、产业、交通、文旅、生态、民生等领域共建共享,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三秦百姓。
城市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省住建厅新闻发言人、副厅长王友志介绍,五年来,经过系统化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道路里程达到10416.76公里;城市轨道交通建成和在建总里程达到469.46公里,居全国第11位。累计建成公共停车场4463处、停车位67.1万个,新增配备充电桩5.9万根。
城市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五年来,累计实施城市更新项目9000余个,完成投资超3800亿元。聚焦“一老一小”,建成340个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达93.8%。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1330个,更新改造小区内水、电、气、热等各类老旧管线8589公里,加装电梯2057部,改造增设停车位7.09万个,建设完整社区90个,推动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五年来,全省实施县城建设项目6300余个,完成投资2669亿元,县城道路增加502公里,达到5616公里,供排水、燃气、供热等管道增加1450余公里,达到2.8万公里,37个县成功创建县城建设示范县;因地制宜推动100个县域副中心镇建设,“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522.52亿元,镇区建成区规模新增16.68平方公里,达357.91平方公里。
本报记者 张维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9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