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周原大地暖意融融。在岐山县京当镇小强村的幸福院里,老人们午餐后走进隔壁的农家书屋翻阅报刊;不远处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一场热闹的家风故事分享会正在进行,孩童与老者围坐一堂,欢声笑语回荡在村落间。近年来,岐山县深挖周礼文化底蕴,创新探索幸福院、农家书屋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让养老服务有温度、文化供给有力度、文明实践有深度,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与民生暖流。
从“助餐”到“助乐”的幸福升级
作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县域,岐山县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27%,留守老人“吃饭难、孤寂感”问题尤为突出。自2017年起,该县累计投入760多万元,改造闲置校舍、旧村委会等场所,建成102所农村互助幸福院,构建起“县级指导、镇级监督、村级管理、社会参与”的运行体系。如今的幸福院早已超越“吃饭场所”的单一功能,成为集助餐、文娱、社交于一体的“幸福港湾”——凤鸣镇堰河村的老人们餐后下棋品茶,蒲村镇的幸福院里常有志愿者组织手工活动,而小强村的德孝文化广场上,孝文化雕塑与家风家训馆相映成趣,让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在日常浸润中代代相传。
让书香浸润养老时光
农家书屋的“嵌入式”融合,为幸福院增添了浓厚书香。岐山县打破阵地壁垒,将农家书屋资源向幸福院倾斜,在102所幸福院均配套建设了小型阅读角,精选健康养生、历史文化、农业技术等书籍,让老人们“吃饭之余能读书、闲暇之时有书读”。蒲村镇赵家台村更创新推出夜间文化服务,让农家书屋化身星夜里的“文化暖心港”,不仅满足了老年人的阅读需求,更吸引年轻人参与进来,形成“老少共读”的温馨场景。青化镇的农家书屋则成为文明实践的“知识库”,志愿者定期从中选取家风故事素材,改编成通俗易懂的宣讲内容,让书面文字变成田间地头的鲜活话语,让传统文化在读写分享中焕发新生。
激活阵地联动倍增效应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的统筹引领,让两大阵地实现“1+1>2”的效应。全县依托1个县级实践中心、9个镇级实践所、121个村级实践站,将幸福院的养老服务、农家书屋的文化供给纳入文明实践年度清单,组建理论宣讲、文化文艺、志愿服务等多支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在青化镇实践站,“家风故事分享会”每月如期举行,果农李秋梅带着“诚信账本”分享母亲连夜送还多收货款的往事,10岁的“好家风小使者”张悦则展示自己画的“邻里互助图”,让家风家训在互动交流中扎根人心;蔡家坡镇火车站社区实践站组织志愿者走进幸福院,开展手工编织、健康义诊等活动,让老人们感受社会关怀;“岐山之夏”广场舞大赛等品牌活动更搭建起文明实践大舞台,让幸福院的老人、农家书屋的读者都能成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筑牢融合发展坚实保障
政策保障让融合发展行稳致远。岐山县推出老年人助餐补贴政策,60岁以上老人在幸福院就餐可享受50%餐费补贴,单餐最高补贴2元,一碗热气腾腾的臊子面补贴后仅需1.5元,真正实现“物美价廉”。同时,该县整合文化惠民资金,为农家书屋定期更新书籍,配备阅读桌椅、照明设备,邀请退休教师、文化能人担任“志愿讲解员”,开展读书分享、技能培训等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则建立供需对接机制,通过“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模式,精准对接老年人的文化需求与精神需求,让实践活动更接地气、更暖人心。
绘就乡村和谐新图景
如今的岐山乡村,幸福院里饭菜飘香、笑语盈盈,农家书屋里墨香阵阵、求知若渴,文明实践站里活动丰富、新风扑面。京当镇小强村凭借“三位一体”建设成效,成功获评陕西省“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示范点;蒲村镇的夜间书屋成为乡村文化新地标;青化镇的家风宣讲让文明乡风蔚然成风。老人们在这里“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村民们在参与中增进邻里情谊、提升文明素养,一幅“村庄和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乡村新画卷正在周原大地上徐徐展开。
下一步,岐山县将继续深化阵地融合,挖掘周礼文化、德孝文化时代价值,丰富幸福院的服务内容,拓展农家书屋的功能边界,创新文明实践的活动形式,让三大阵地成为传播党的声音、传承优秀文化、服务基层群众的重要载体,让文明之花在岐山乡村处处绽放,让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在家门口升级加码。
崔海燕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9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