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关于“公园20分钟效应”的动态。闲暇时间走进公园,成为打工人热衷的休闲方式,甚至被称为“当代人的精神快充”。 “公园20分钟效应”真有那么神奇吗? 4月12日,记者进行了走访了解。
12日下午,记者来到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随处可见老人与小孩玩耍的身影,草地上悠闲地晒着太阳的,大多是状态松弛的年轻人。“今天是上午班,下班后和朋友到公园享受片刻惬意。屏蔽掉工作的烦恼和生活的琐碎,在公园里发呆,是我们作为打工人保持松弛感的小诀窍。”今年29岁,在太华路一家私企上班的孙燕燕说。
家住文景立交附近的胡欢喜欢通过社交平台分享日常生活,关于“逛公园”的动态她近期发了不少。“阳光、绿叶、红花,咿呀学语的幼儿、满目爱意的情侣、携手漫步的老人……只是看看,都觉得心情大好。” 胡欢说,她喜欢和朋友逛不同的公园,公园的风格不同,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近年来,家门口的公园多了,环境也越来越好。生活除了努力奋斗,还需放慢脚步,细嗅花香,聆听鸟鸣,跟鲜活的人打交道。”环城公园里,31岁的李芸对记者说,“亲近自然,我能明显感受到松弛和愉悦。”
“公园20分钟效应”真的有那么神奇吗?心理咨询师胡洁表示,并没有。网友们之所以感受到神奇,是因为长期处于快节奏的生活、嘈杂的环境中,公园里清新的空气及慢节奏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放松的效果。
同时,胡洁提醒,走进公园放松,除了从生理上缓解压力,也是对压力源的一种回避方式。“不能长期依赖这一方式去解决问题,当压力较大难以缓解时,应及时到精神心理科就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本报记者 陶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