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三秦学生记者·作文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28日
坚守

西安市第六中学初三(15)班 曹晟睿

我曾痴迷于追逐日落,直至瞥见群星覆盖千里,看到皎皎银河。我曾无数次地想过,要以自己的坚守,惊艳我的岁月。这份坚守的愿望源于两个人,他们的名字叫刘铭庭、樊锦诗。

西北风夹杂着黄沙,吹在人的脸上生疼。幸好,刘铭庭在漫漫黄沙中,让红柳扎根大漠。他多年如一日在大漠戈壁防沙治沙,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刘红柳”,他如红柳一样,用坚守呵护着一方绿洲,无论怎样的困难艰辛,他都无怨无悔。

在大漠中种植红柳,实属无奈之选。大漠干旱、贫瘠,缺乏水源。只有红柳的根系极为发达,可以勉强汲取到深处的水分,因此红柳成为沙漠中的“一抹绿”。在刘铭庭及同伴的共同努力下,他们通过手中的铁锹,背后的柳苗,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去改变沙漠的面貌。刘铭庭知道这很困难,但是从未放弃,他用自己的青春谱写了独属于沙漠的华丽诗篇。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主持人白岩松深情地宣读了“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樊锦诗的颁奖词。

正值豆蔻年华的樊锦诗邂逅莫高窟。一次偶遇,她便为那里的壁画而惊叹。飞天壁画深深地吸引了她。同时,面对那里的残缺壁画,她很忧伤,也很心痛。此后,樊锦诗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她引进先进保护理念和保护技术,构建“数字敦煌”,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文物和大遗址保护传承与利用作出突出贡献,被誉为“敦煌的女儿”。她用执着和坚守、甘愿用生命守护敦煌的坚定信念,谱写了一个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

刘铭庭用辛勤的双手填补了漠北的荒漠,樊锦诗以热爱为笔墨修复了莫高窟的壁画。他们都通过自己的方式修补了残缺,诠释了另一种完美。

或许,前途充满坎坷,残缺终留遗憾,可这并不妨碍我们继续向前。我像他们一样,在残缺中守护美好,在繁华中坚守希望。

教师点评: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写出自己对坚守的理解,颇具匠心,情真意切。

指导老师 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