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三秦学生记者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23日
瞻仰英烈 探源“关学”
西安市大明宫中学走进眉县开展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江山多娇,热血铸成。我等后辈,中流砥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近日,由陕西省思政课教学“三秦学生记者”社会实践活动组委会办公室、三秦都市报社、西安市大明宫中学联合组织的“瞻仰扶眉红色英烈 探寻张载关学源地”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现场,西安市大明宫中学高一全体学生在扶眉战役烈士纪念碑前大声宣誓。

“三秦学生记者”走进扶眉战役纪念馆、张载祠、横渠书院等地,感受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行走中上了一堂厚植浓浓家国情怀的社会实践思政课。

缅怀革命先烈

走进烈士陵园,一片庄严肃穆的景象。同学们安静地聆听着讲解,“这里安葬着2160名烈士的忠骨。他们中年纪最小的仅14岁。他们的负重前行,换来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同学们缓缓来到烈士的墓碑前,肃立默哀。记者看到,一位男同学缓缓蹲下来,轻轻拂去墓碑上的灰尘,表达自己对烈士的敬仰和缅怀。

随后,“三秦学生记者”来到扶眉战役烈士纪念碑前,敬献花篮并庄严宣誓。

接着,大家进馆参观。馆内陈列的烈士遗物、信件、照片直击人心。“他们有着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理想,值得我们去学习。”高一(6)班的孙梓涵对记者说。

探寻“关学”源地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张载祠讲解员的解说和带领下,同学们大声诵读着。“以前,听说过这四句话。今天来到源头,对这四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让我更明确了读书的目的。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高一(4)班张智盛对记者说。

张载祠中,一棵张载亲手植下的柏树,距今已989年。同学们一边感叹,一边上前摸着这棵古树。高一(4)班的张廷雨说:“今天,了解了张载的生平,对他创立的‘关学’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感受到‘关学’深厚的文化底蕴。”

了解传统礼仪

在横渠书院的六艺坊,通过文图展示、实物场景、现实链接、沉浸式互动体验等方式全面展示了中国传统“礼、乐、射、御、书、数”的起源及发展过程。这里古朴自然的建筑设计、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近距离感受古人的智慧、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传统拜师礼上,老师沃盥净手,学生正衣冠。“先生大鉴,后学素日,仰慕先生,欲投门下为徒,请先生不辞……”全体学生现场齐诵拜师帖,现场气氛热烈,仪式隆重。

高一(4)班班主任说,这次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们的心中播下了红色种子,也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本报记者 吕云涛 白圩珑 实习生 张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