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纵览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25日
从大山到林场 三代人的传承
——讲述森林守护者王博的故事

巡林中的王博(右一)

“最近是各种病虫害的高发期,我们一定要按照防治要求,路跑到、药给足,确保林区的树木不受侵害……”按照林场要求,5月21日,38岁的王博穿着一身迷彩服、一双劳保鞋,背着各种工具,一头钻进宜君县哭泉林场的密林中,爬山坡、翻沟壑,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

“我算是林场年轻的,有些老同志比我大十来岁,这天气进山护林,一天下来确实不容易!”休息时,王博摘下草帽,对记者说。喝了两口水,他又起身继续投入工作。

从大山里来回到大山里去

从记事起,王博就生活在林场。当时,父亲王建权在宜君棋盘林场工作。因工作繁忙,外加交通不便,父亲常年驻守在林场,有时候进山巡林一两个月才能回家。母亲则带着他们兄妹二人守在家中。“森林是我童年最大的快乐,比赛爬树、掏鸟窝、捉虫虫这样的事小时候可没少干。”

2010年,大专毕业的王博从西安返回家乡,成为宜君太安林场山岔管护站的一名护林员。山岔管护站地处大山深处,距离县城有五六十里山路。感受过城市车水马龙的生活,大山深处的孤寂一时让他难以适应。“那会儿基层管护站条件很差,只有几间瓦房。没有娱乐设施、没有同龄人作伴,我白天巡山,晚上回来只能坐在院子里看星星。”尽管很孤寂,但山里的虫鸣鸟叫很快让他静下心来。

几代人的守护只为绿水青山

“宜君的森林资源较丰富,我现在工作的哭泉林场林地管护面积有22.41万亩,其中大部分是油松、栎树、侧柏。近几年,随着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林区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多,去年我们用红外相机还捕捉到豹子的身影……”提起本职工作,王博如数家珍。

王博告诉记者,他的爷爷曾在林场工作了17年,父亲在林场工作了37年。到他这里,从前辈们身上学到的不只是护林的经验,更是守护绿水青山的这份决心。以前条件差,护林巡林全靠两条腿,经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前辈们因为热爱和坚守,使这里的森林繁茂生长。

如今,科学管护、科技赋能,让王博这样的新一代护林员大显身手。“平板绘图、无人机巡林,这些已经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王博说科技在带来便捷的同时,对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先进设备,他也是边学习边工作。

采访结束时,王博告诉记者,小时候他和妹妹总抱怨父亲不能陪伴身边,只会守着他的林子。没想到长大后的他也和父亲一样,常伴山林,长守山林,和妻儿聚少离多。

这片广阔的森林和这些郁郁葱葱的大树,是他割舍不下的乡愁,也是他一辈子的坚守。

本报记者 袁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