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铁一中滨河高级中学高二小卫星(4)班 吴家赫
“锵锵锵……”一阵雄浑有力的秦腔从远处传来,打破了乡村午后的宁静。村里有人唱戏?我心里在猜想着,然后关掉正在播放的流行音乐,放下手机向外走去。我脑子里想着那熟悉的旋律,便循着声音向前找,很快便看见空旷的戏台前,有几十位老人静静地站在那里,观看着台上演员的表演。望着台上没有穿戏服的演员,我才知道今天不是正式的演出,他们只是在排演。
这时,一位大妈笑着问我:“小伙子,你也喜欢听秦腔?”我只是笑笑,其实我对秦腔一窍不通。
对于演员的唱功,我一个外行人难以评价,但是我看得出他们内心对秦腔的热爱。这一群老人,对于排练的演员报以热烈的掌声,这让我很震惊。台上的演员与台下的观众,就像是老友,他们互相吸引,互相欣赏。
在我看来,伴奏者最为有趣而独特,他们一丝不苟,微闭双目,似乎陶醉于唱腔中。戏台上的乐器很简单:板胡、二胡、二弦、笛、三弦、琵琶、扬琴、唢呐、梆子、鼓,还有一面铜锣。他们面前没有摆放曲谱,也没有指挥,甚至连眼神交流都不需要,就能达到惊人的同步。当演员开腔的一瞬间,他们用手中各色乐器,演奏出同一曲调,无比默契。随时打断,随时续弹,毫无差错。相同的唱词,他们却能配以不同的旋律,或急促,或舒缓,或戛然而止,配合得天衣无缝。
戏台一侧,一位老者两手各拿一个鼓槌,左手里还握着梆子,面前横摆三个形态各异、音色不同的小鼓。在敲击的同时,梆子随胳膊的摆动发出清亮的脆响,双手完成了三只手的工作。节奏加快时,鼓槌飞快地在三架鼓上精确地游走,快得只剩下影儿。复杂的节奏,变换的力度,双手的协调性令会弹钢琴的我也是自愧不如。旁边一位拉三弦的老者,一曲终了,收好琴弦,默默掏出一支竹笛,又自如地融入下一曲的旋律……
我看得有些呆了,直到一声锣响,演员们排练结束,我才回过神来。
秦腔,在这片土地上曾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老一辈人的离去,这些精妙的技艺,还有多少人愿意传承?
我关掉手机里的音乐,默默走向空荡荡的老戏台。我的脑海里回忆着那些演员的表演,闭上眼,好像还能听到那久久不绝的旋律,想象着台下已如从前一样,人声鼎沸的情景……
教师点评:一声老腔,是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传唱,是发自雄浑关中大地深处的回响,又饱含着三秦大地深厚的神韵。秦韵悠悠,一见钟“秦”。
指导老师 廖小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