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湾千亩稻田景观。
抬头满眼绿意,低闻潺潺水声,如果不是果园田坎间露出的零星黄土,大概很难让人相信这里就是“大风从坡上刮过”的黄土高原。从汾川河畔南泥湾,再到千沟万壑的安塞,除了看得到的变化,还有口袋里的实惠。
绘就“陕北好江南”美丽画卷
6月24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和安塞区南沟村,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绘就了一幅“陕北好江南”的美丽画卷。
“不一样,大不一样啦!”来自内蒙古的游客王毅携妻儿重游南泥湾。他说:“十几年前我和朋友来过一次,现在的南泥湾水更清、山更绿,‘稻香门雕塑’让人震撼,让人忍不住哼唱起《南泥湾》……”
独特的红色资源、黄土高原迷人的绿色生态长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也吸引了游子归乡。延安市南泥湾镇桃宝峪村村民冯延东说,看到家乡的游客日渐增多,他2021年回到老家,改造了自家的7间房,办起了农家乐。2023年净收入就有30多万元。“等冬天游客少了,我在后院建十几间民宿,争取把更多的客人留下来。”
来到南泥湾村,千亩稻田景观让人震撼。延安南泥湾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浪介绍,千亩稻田景观项目,东至南阳府村,西至高坊村,恢复稻田1000余亩,亩均产量1000斤左右,亩均产值约4000余元。项目建设对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调整农业种植产业结构、带动发展旅游农业观光景观及助力群众致富起到重大作用。
不仅如此,随着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生态越来越好,近年来,东方白鹳、黑鹳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开始在南泥湾湿地公园停留觅食。2023年10月,南泥湾国有生态林场从汉中朱鹮国家自然保护地引入20只朱鹮,开展陕北地区朱鹮引入实验,目前产下的5枚卵已孵化出5只小朱鹮。
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双赢
进入安塞区南沟村,在沟沟壑壑中,一座座淤地坝拦沙淤地,一道道梯田高低错落,盘绕在山峁间。2015年起,南沟村抢抓科学治水、生态治水和乡村振兴的有利机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和劳动实践教育,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把群众嵌入到产业链条上,让村民变身产业工人。
“以旅带农,以农促旅。村民在园区有的当保安,有的当保洁,有产业工人,还有园艺师,他们每天工资110元到300元不等,中午还管一顿饭。”原南沟村驻村干部张光红介绍,依托“农业+旅游”的产业发展模式,南沟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4600多元增长到了2023年的21500元。黄土沟壑里的南沟村也嬗变为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总工程师喻权刚说,如今,黄土高原主色调已“由黄变绿”,黄河水“由浊变清”,生态环境呈现出“总体改善,局部好转”的向好态势,整体上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
文/图 本报记者 谢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