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萧
最近,柏峰的长篇纪实《行走黄河太华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推出。从2022年的初夏至2023年初春,柏峰一直窝在书房里赶写这部书稿。也许,长期的写作,他的眼前忽然闪亮起一道光线:终于认识到写作者首先应该关注自己足下的土地,因为写作者的根深深地扎在这足下的土地里,也有着永远不能分割的精神联系——直白一点说,就是深扎在土地里的灵魂的根。
围绕灵魂的根写作,之前,柏峰已经出版了《千水万壑走洛河》,从洛河源头到洛河下游,柏峰用步履丈量着洛河流域的寸寸土地,在行走间探寻着洛河流域从远古到现代的历史更迭,将洛河沿岸的风光景致、风土人情、风云人物尽收笔下,让洛河穿越历史的长河绽放灼灼光华。
人类的文明史离不开河流的滋润,河流哺育了天下万物。完成了洛河流域的历史文化的写作,柏峰又把目光投向新的地域。渭河穿行而过的关中平原,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中轴线,而黄河太华之间的这块土地蕴含太深厚了,从先秦到唐宋元明清再到近代,仔细梳理与深度开掘,竟然在柏峰的笔下,呈现出波澜翻卷且又引人入胜的优美景观。
这些现象级优美景观,全靠柏峰全身心地去做“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并试图把这些通过自己清新简洁的语言展示出来,复原在大家的面前——既然认识到这些,柏峰便极力用文字表达出对这块土地的热爱,为此,便有了这部灌注着满腔心血的文字。
为了写作中某个真实的环境细节,柏峰不惜长时间,驱车颠簸在黄河太华间崎岖的乡间小道,或者徘徊在荒凉的废墟,走过黄土高原,也走过浪涛拍岸的黄河滩涂,甚至如今已经非常冷僻的沉睡不醒的文化遗址……田野考察的尘土还未拍去,他又立即坐在电脑前,把心底里涌上不可遏制的激情,化作一篇一篇的如秋空蓝天上白云一般流畅的文字。
终于,柏峰完成了这部30余万字的著作,全书以黄河与太华山文化地域为写作背景,以此间历代著名文人为描绘对象,列章叙述,以人物身世入文,以事迹塑身,以诗文呈现人物才情,钩沉于学海,拾遗于书山,还原历史风貌与地理特色。这部书既有学术意义,亦有审美情趣,更有文学价值,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令人耳目一新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
更值得说的是,这部书文情并茂,骨肉相宜;内容充实,不似寻常应景文章那般空洞无物;文笔生动,不像学术文章那般生搬硬套,一股清新自然雅致之气丰盈字里行间,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养与功力。
虽然不敢说柏峰的这部书能达到怎样的思想与艺术高度,然而,至少能在之前并未大面积耕耘的荒野里,留下他重新开垦耕耘的些微足迹,于是,他也就得到一点切实的慰藉。世间的书,并不仅仅是墨写的,也许,会让人们透过重重的历史尘埃,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哲思与感悟,扩充自己的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