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张桌子、一堆免费礼品、两三个人吆喝,就组成了一个地摊“推流”团队。当你拿出手机扫码时,个人信息可能被泄露……类似的事情发生在不少老人身上,他们沉迷扫码,却缺乏对二维码背后风险的认知,导致被骗。
抽纸、公仔、杯子……近日,家住西安市新城区的贺源发现,69岁的父亲外出回家,总会带一两样物品,没多长时间,家里就有了一堆。
“家里的抽纸囤了不少,不用买;孩子已经大了,过了喜欢公仔的年龄,不需要;杯子完全够用,不用买新的……”虽然贺源说了多次,但父亲似乎一直没听进去。
10月28日上午,贺源无奈地对记者说:“再三询问下,父亲跟我说,拿回家的物品都没花钱,是在街边、商场内扫码后领取的。”
有时只需扫码便可领取小物品,有时需要完成任务,得知父亲在推销员的指导下,还刷过单、入过群,贺源的心揪了起来。“老人总以为扫一下码,不费啥事就能领到‘礼品’,殊不知背后暗藏风险。”贺源说。
10月28日下午,记者实地走访发现,在雁塔路北段、金花南路就有推销员正在进行“地推引流”。金花南路一商场外,两张拼在一起的桌子上,摆满了小礼品,看到有人走过,推销员迎上前说:“扫码便可随意带走桌上的一样礼品。”记者注意到,年轻人几乎都选择无视,停下脚步询问如何操作的多为老年人。
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傲提示,不法分子常用扫码送礼品、协助开通“政务服务”的方式诱使老年人扫码或提供身份信息,从而开展非法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规定,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不法分子在吸引老年人扫码或提供身份信息时,一旦将上述信息用于非法活动,便可能构成犯罪。
如果发现被骗,应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提供所有相关证据,如转账记录、通信记录、诈骗人员的信息等。公安机关将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的法律行动。如涉及经济损失,可以联系专业律师或法律援助机构,获取法律咨询,并委托律师进行民事诉讼或其他法律程序,以追回损失并追究诈骗者的法律责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第七条规定,即使是赠送的商品,也应保证商品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如扫码赠送或优惠购买的商品存在质量问题,可以向当地消费者协会投诉,寻求帮助和支持。
本报记者 陶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