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源
在陕北,春节又被称为“年关”和“腊月”,陕北许多春节项目都是非遗,因此,我想从文化的角度谈春节申遗成功的意义。
春节不仅是陕北文化的生活写照和时代影像,不只是乡里乡亲的深情守望,也是我们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保存价值,能继续让我们的后来者知道陕北和了解陕北。自2017年春节开始举办“陕北榆林过大年”活动以来,榆林老城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和风味,老城也是陕北历史文化和陕北社会文化的坐标,陕北春节热闹非凡,锣鼓喧天烟花爆竹,大街小巷喜气洋洋,还有贴春联、包饺子、剪纸、年画、陕北秧歌等活动,欢欢喜喜。春节文化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是中国人的心灵符号和精神纽带。
古城文化是陕北春节文化的重要元素,走在榆林老街上,漫天飞雪翩翩而来, 榆林老街上各种展演精彩纷呈,人们经过春节各种活动,认识和了解陕北民间和民俗文化。春节去白云山逛庙会, 民间信仰迎新春,祈求阖家幸福和生意兴隆,庙宇文化的内涵意义和价值,让春节不仅成了陕北人的生活,而且成了陕北人的思想写真。在黄土地上的黄土地人,就像奔腾不息的黄河水一样,奋勇向前、滚滚向前。春节从文化的角度来讲,也是传递情感的一个特殊节日,有父母情、姐妹情和师生情……在陕北尤其是榆林,红包压岁钱必不可少,购置年货走亲访友,成为陕北人的情感世界,让陕北人的生活更加美好和温暖。
给陕北人文精神的图谱画像,不仅要从春节文化的角度和层面,还要顾及地域特色和精神品质。作为文化领域的重要任务和工作,多年来,我参加各种非遗活动和研究,思考春节和陕北人的生活结构和地域问题,以及对中国文化的促进作用和价值,我感受到春节也是陕北人的灵魂和信念。
去年,我应邀参加了中国首届非遗年会,这场在榆林召开的全国性非遗盛会备受瞩目,请来了国内外众多著名文化学者,不仅是文化的融合也是思想的交流,和这次春节申遗成功遥相呼应,成为华夏儿女心中最珍贵和最喜庆的情愫。
一年又一年,一岁又一岁,春节承载着对家庭、对社会、对自然的深刻情感,它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精神纽带,联结着无数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