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小红
岁月匆匆,转眼又冬至。早晨,起床打开手机,微信朋友圈中全被各家各户问候的饺子刷了屏,北方的酸菜猪肉馅饺子、猪肉茴香馅饺子、牛肉圆葱馅饺子等,南方的蟹黄饺、水晶虾饺、锅贴饺子……似乎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那浓浓的香味,从北至南一路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
饺子是冬至的主角。家人团聚,和面、调馅、擀皮……欢声笑语中,案板上摆满了饺子。当热气腾腾的饺子出锅,一口咬下,鲜香的味道立刻在口中弥漫,足以温暖人心,它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慰藉。每一个饺子都包裹着家的味道,每一口咀嚼,都是对生活的热爱。
我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记忆中的童年,除了逢年过节,平常是很少吃饺子的。那时,我不懂得冬至是一个节气,只知道这一天像过节一样能吃上一顿饺子。为此,一入冬,我就开始掰着手指数着日子。
当冬至真的到来时,平日里冷冷清清的乡村,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那菜板上有节奏的剁菜声,“滋滋滋”油浇吃饺子的蘸水声,此起彼伏地从各户人家的门缝飞了出来,这是街坊四邻们都在为包饺子提前做些准备的事儿。
记忆最深刻的,便是冬至父母包的饺子。那天,父亲一大早冒着寒风就去离家七八里的公社食品站买一些五花肉,再买一些猪油回来。早饭后父母就忙碌起来了,父亲把主要食材白菜、萝卜、大葱、生姜备好。然后开始剁肉馅,肉馅剁碎了,盛到盆里,红肉和白肉混合在一起,颜色特别招人喜欢。用猪油把萝卜丝炒得油乎乎的,把葱花、酱油、味精、生姜、盐以及各种调料都放进锅里,再用筷子顺着一个方向搅拌。饺子馅在父亲的精心调拌下做好了,这浓浓的香味,直往鼻孔里钻,久久地弥漫在那三间小土屋。
母亲系上围裙,洗净双手,开始和面。当饺子馅调好后,母亲拿出大案板,揉面擀皮,面皮擀好了,接下来就是包饺子。母亲左手捏着饺子皮,右手执筷,只见饺子皮在母亲的手中上下翻飞,一个个滚圆浑实的饺子就包成了。我好奇地问母亲:“为什么冬至要吃饺子呢?”母亲总是笑着说:“因为饺子像元宝一样,吃了就能财源广进,好运连连。”那时候的我,对未来充满了好奇和憧憬。
当饺子像一只只肥实的白鹅铺满案板时,就该下锅了。母亲把饺子倒进翻腾的开水里,用勺子沿着锅边旋转,一个个饺子鼓着圆滚滚的肚子在锅里上下沉浮。火候到了,香味渐渐四溢。热腾腾的饺子闪着温润的光,隔着薄薄的面皮还隐约能看到内馅透出的色泽。
母亲盛满盘子端到桌子上,淋上麻油,趁热开吃。我们顾不上烫,用嘴吹着,夹起水饺,一咬,那鲜香、绵软之感,既爽口,又润喉,更暖胃、悦心,好吃极了。
冬至吃饺子,人生亦如饺子,岁月是皮,经历是馅。包进饺子里的爱,我懂,你也懂!冬至的意义,远不止美食。它是一个让我们回归家庭、珍惜亲情的时刻。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忙于工作,忽略了家人的陪伴。而冬至,就像一个温暖的港湾,让我们停下奔波的脚步,回到家人身边,一起分享生活的喜悦与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