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朝红
方圆十里,那里是唯一的繁华地。那里有一栋小楼,一所小学,几户人家,一个小卖部。它在连绵山岭的一块坡顶上。它的背后是乌泱泱的一片树林,脚下的羊肠小道延伸到几处山腰、几处山脚,那是我和儿时伙伴出生长大的地方。
小楼是村部,坡边的电线杆子上,高高挂着几个朝着四面八方的大喇叭。村里有什么通知,大喇叭就说起话来,很是神奇。学堂是山里人心中的神圣之地,从踏入学校的第一天起,我仿佛山沟沟里的小麻雀飞到了外面的大天地。其实还是在山里,只是那时的我觉得,那里就象征外面的世界,老师就像云中来的仙人,带着我们在书本里学到那么多知识,让世界里只有山的我们开始生出无穷的想象。而学校旁边,那个长期开着一扇门的小卖部,更像云朵送给山里人的礼物,带着神秘与光辉,让我见识了各种各样的物品,实实在在满足了我们童年时期所有的物质愿望。
小卖部很小,一间平房从中间拉起一个布帘子隔开,里面一半住人。外面一半,进门正对着的前方横搁着一个玻璃柜台,女主人一天大半的时光坐在那里,玻璃柜台上摆着摊开的笔记本、计算器和一部电话机。靠墙的地方摆了几个透明大罐子,里面装满了诱惑我们的糖果。柜台里面只有两层,零零散散地摆着一些小物件,五颜六色的头花,发着宝石般光芒的小夹子。还有各种造型的橡皮擦、卷笔刀、小本子、尺子……
女主人的身后是一排木架子,架子上摆着山里人家常用的物资用品:油盐酱醋、火柴、蜡烛、酒、饼干、牙刷牙膏、毛巾之类的。
小小年纪的我,从羡慕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在课间休息时能蜂拥着跑到小卖部,买到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品和小零食开始,再慢慢自己长大,到了一年级二年级,打着老师让我们买本子、买笔等诸多幌子,向父母要到不多的几毛钱,精打细算地买了本子和笔,再省出一毛钱两毛钱小心翼翼地挑选着自己渴望已久的零嘴。这次先尝个西瓜球泡泡糖,下次找机会再品品那一小包“唐僧肉”的滋味。
小卖部的女主人总是笑眯眯地望着我们:“不要挤,不要挤,一个一个来。你要什么?”“这个给你,这种橡皮有香味,可好闻了,小丫头们都喜欢呢!两毛钱一块。”“那个你是西沟的吧,你爸是不是叫大栓?”我们叽叽喳喳,含糊地回答着她的问话,小手递过钱接过东西,小眼珠子却一直向柜台里面,那些琳琅满目花花绿绿的物件扫过来扫过去,贪婪又迷恋。
渐渐再大些,吃不再是第一选择。而那些印着精美图案的笔记本和贺卡,还有各种当时流行的头花,成了我朝思暮想的渴望。
每天放学后和周末,我积极帮家里干活。帮母亲择菜、烧火、洗锅洗碗。闲暇时间又跑到田里帮父亲撒化肥、丢玉米种子、拾柴火……
“红儿,火柴没有了,你去村部买点回来。”“去小卖部给爸买包烟”……许多个周末,每当父母提出这样的需求,我总乐颠颠地接受。拿着他们给我的一笔“巨款”,翻一座山,走上长长的一段路,来到“云边”的小卖部,选好家里需要的东西,再壮着胆子给自己挑一样小东西,雀跃的心能飘到云端,欢喜一整天。
整个童年时期,家乡那个小卖部就是我心中的天堂,那里装满了“星星月亮”,还有我数不完的美梦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