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姬娜 实习生 郑诣心 李雨轩)“说是用了他们的保健品能治疗我的病,没想到吃了以后病情更严重了。”3月1日,家住西安市莲湖区青年路第二社区的独居老人张女士说,自己维权一个多月无果,最终在社区的帮助下,卖家才退还她1.2万余元费用,也希望通过自己的遭遇提醒更多老年人要注意避免上当。
72岁的张女士有腿部疼痛、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常年吃药。今年1月9日,社区工作人员在走访中了解到,去年11月份,张女士在商家“保健品可替代药品”等误导宣传下,花费14940元购买了两盒保健品。
老人收到保健品后,服用了其中一盒。让她生气的是,不但没有效果,病情反而加重了。对此,商家表示,该保健品与张女士平时吃的一种药物有冲突,不能同时服用。张女士便要求商家退款,遭到拒绝。
得知此事后,社区工作人员主动介入,联合社区民警搭建调解平台。在调解过程中,商家试图以“保健品效果因人而异”为由推卸责任。社区工作人员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经营者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的相关规定,出示了购买凭证和医学证明等证据,并从关爱老年人的角度出发进行了沟通。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社区工作人员多次与商家沟通协调,最终双方达成一致。2月24日,商家退还老人12287元。社区工作人员和商家陪同老人到银行,将现金存入老人的银行账户。至此,老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她不停地感谢社区工作人员。
“追回损失只是治标,源头预防才是关键。”该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社区将继续开展反诈讲座,建立“银龄守护”结对机制,加强商户的排查工作。未来,计划推出“家庭-社区-网格”三级预警系统,以筑牢老年人财产安全的防线,确保他们能够安心享受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