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吸纳了150多家企业入驻。
市民在西安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拍照。
这里,炼出的“西北第一炉钢”,结束了西安“手无寸铁”的历史;这里,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时代记忆;这里,历经三轮城市更新的淬炼,从“工业锈带”蜕变为“文化秀场”。
这里,就是被列入第一批陕西省工业遗产名单的陕西钢厂。如今,依托工业遗产改造而成的西安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已成为西安城市创意引擎和工业遗产存量盘活的践行者。
会战57天 炼出“西北第一炉钢”
3月1日,坐落于西安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7号楼的“城东印象”体验馆正式开馆。
“体验馆记录了老钢厂的发展史,从开始的萌芽,到炼出第一炉钢,为西部地区钢铁产业作出贡献,这里承载了许多人的历史记忆。”一名参观者在展板前说。
说起“老钢厂”,其实也有自己的成长轨迹,它最初的名字叫西安钢厂。
1958年7月1日,这是一个让西钢人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西安钢厂破土动工。随后,经过工人们不分昼夜连续作战,只用了57天,就顺利完成一期工程,成功炼出了“西北第一炉钢”,从此结束了西安“手无寸铁”的历史。
1964年5月,根据国家三线建设的布局计划,当时的冶金部决定将沿海的大连钢厂部分车间、人员和设备内迁到西安钢厂,改名为冶金部五二厂。1965年7月至10月,以大连钢厂为主,来自全国8个省市18家单位的2000多名内迁职工,风尘仆仆抵达西安,并与西安钢厂的300多名职工融为一体,再次创业。同年10月25日,一个设备先进、年生产能力5000吨的特钢钢丝车间正式建成投产。在短暂的搬迁过程中,企业提前实现“当年搬迁、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目标,创造了我国钢铁工业搬迁史上的一个奇迹。
1975年3月,五二厂更名为陕西钢厂。到1979年,一个完整的特钢生产体系初步形成。此后,陕西钢厂技术改造和企业管理有了明显进步,产品质量显著提高,经济效益逐年攀升,迎来了钢厂发展史上的一段辉煌时期。
活化利用 让老钢厂重获新生
“在20世纪80年代,陕西钢厂达到了生产的巅峰,职工人数最多时达到了15000人。然而随着产业调整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陕西钢厂逐渐陷入了困境,最终于1999年宣布全面停产。”3月19日,西安华清科教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智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02年,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控股的西安华清科教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收购了原陕西钢厂破产资产,在这片曾经火热的土地上,开始城市更新的积极探索。经过20余年的深耕与发展,形成了房地产业、教育文化业、制造业、服务业四个经营业务板块,并已成为全国城市更新的先锋和重要力量。
“我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搞建筑的,所以对园区的定位是设计创意产业聚集区,包括建筑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等。”西安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创始人、总经理全建彪说。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下,全建彪敏锐地捕捉到了老钢厂这片区域的历史价值和潜在的文化内涵,决定对其进行改造。2012年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项目立项,2013年开始改造招商,2016年6月改造完工。
“留、改、拆、建”是这场改造的关键词,在现有物理空间中,充分挖掘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最大程度地守护与保留市民心中珍贵的回忆。全建彪告诉记者,改造过程中,精心保留了老厂房的特殊结构、红砖墙和大型机器设备等元素,通过巧妙的创意、现代化的设计理念,艺术装置和时尚元素等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工业遗产变成了充满艺术气息的文化符号,使老钢厂不仅蜕变成了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创意产业园区,更成为了城市更新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
3月19日,记者在西安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看到,曾经的酸洗池改造成了水景,车间轨道改造成屋顶,废弃钢管被改造为座椅,钢铁楼梯、栏杆和建筑融为一体,既保留了工业记忆,又增添了艺术氛围。
城市更新赋能工业遗产保护
“我家就在老钢厂附近,我经常带着小孙女去那逛,我还参加了老钢厂举办的‘城东印象 幸福街坊’、春晚、红五月歌会等活动,很不错。”市民许德州说。如今,在西安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50亩的场地上,聚集着诸多设计、文化、互联网科技等创新类企业,年轻有创意的“后浪”们,正在赋予这个老厂区无限的活力。据全建彪介绍,园区从2016年开放至今,吸纳了150多家企业入驻,举办了百余场设计交流、艺术展览、创意生活类交流活动,园区年产值攀升至10亿元。
作为城市创意引擎和工业遗产存量盘活的践行者,未来西安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将继续以工业遗产活化再利用+城市更新所营造的城市新人文景观和新消费场景,全方位展现城市更新、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所带来的文化特色、产业赋能和创意内容,形成以文化为导向,以产业为驱动,以城市设计为空间价值的抓手,推动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与商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构建多元化、开放式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文/图 本报记者 赵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