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看点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23日
锔瓷“守艺人”范国志:
修的是瓷,也是“情”

范国志修复好的茶杯。 本报记者 王伟伟 摄

范国志(左)给记者讲述器物背后的故事。 罗阳 摄

锔瓷是修复破损瓷器的一门技术,“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锔瓷这门古老的民间手艺。3月18日,记者走进西安市新城区西北茶城上缮堂·锔瓷工作室,探访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范国志,探秘这门让破损瓷器“涅槃重生”的千年手艺。

锔瓷之美:历史与技艺的完美结合

据了解,锔瓷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便绘有街头锔匠俯身修补瓷器的场景。这门以金属锔钉为“桥梁”的技艺,不仅修复器物,更赋予其独特的沧桑美感。2023年,陕西省将锔瓷技艺列入省级非遗名录,范国志的工作室成为这一技艺的活态传承基地。

走进工作室,陈列架上一只清代青花碗上蜿蜒的金色锔钉与裂缝处的大漆填补痕迹相映成趣。“每一道裂痕都是故事,锔瓷是对情感的延续。”范国志轻抚器物说道。

“锔瓷是‘三维拼图’,更是二次创作。”范国志手持一把传统金刚钻向记者演示:这把长15厘米、重200克的工具,需以每秒3-4次的频率垂直击打瓷面。随着技术进步,现在引入电动工具,大大增加了方便程度,现在可在厚度仅0.8毫米的瓷片上钻出直径0.3毫米的孔洞,误差不超过0.1毫米。

守艺之困:锔瓷的传承与挑战

范国志的徒弟小李透露,这两年也有不少人报名学艺,90%的人因“枯燥”或“经济压力”退出,仅2人坚持满3年。

范国志说,当下知道锔瓷这门手艺的人不多,从业者更是稀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感兴趣,相信每个人都能从这门手艺中有所收获。”范国志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这门手艺,并对这项古老的手艺产生兴趣。这些年,范国志陆续招收了很多愿意学习锔瓷技艺的学徒,并在工作室内办小型展览。他修复的瓷器还被送到法国展出。

范国志说:“以前很多人都不相信不用胶水,只用几颗锔钉就能将裂缝修好,直到亲眼所见,他们才感叹锔瓷手艺的神奇。”目前,范国志的十几位徒弟也已经掌握了瓷器修复技术,能够独立进行修复工作。范国志说,瓷器修复这门手艺需要更多的人传承,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发展。

以物传情:修复爱与友谊

“我修复的不仅是物品,更是人们的惜物之心。”对于范国志而言,修复不仅是技艺上的挑战,还是情感上的交流。从业至今,范国志对修复过多少器物已经记不清了,但一些人和事永远记在他的心里。

有一个从郑州寄过来的罐子让范国志记忆犹新。“这个罐子是郑州一位女士的嫁妆,由她母亲相赠。而罐子的来历可追溯至更早——当年这位女士的母亲出嫁时,正是她的姥姥将它作为嫁妆传给了女儿。可以说,罐子承载了三代人的情感记忆。可惜的是,罐子不小心打碎了,所以她特意寄过来希望我们能修复。说实话,这个罐子如果从市场价值来看,可能并不算贵重,但它所承载的情感意义却是无价的。每次遇到这样的修复案例,我都会特别用心,因为我知道,我修复的不仅仅是一件器物,更是一份珍贵的回忆和情感的延续。”范国志动情地说道。

修复瓷器,以物结谊。做锔瓷这些年,范国志认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和同行,还有不少国外的客人将器物寄来修复,一来二去,他和许多客人成了朋友。“这些朋友还会将一些有瑕疵的器物送给我,这些器物‘重生’后,成了我工作室中的展品。”范国志说,也有不少人将他修复的器物买下,用于收藏。

从《清明上河图》的市井手艺到非遗代表性项目,锔瓷跨越千年,承载着中国人“惜物惜福”的精神内核。正如故宫修复师王津所言:“文物修复是与古人的对话,而锔瓷将这份对话延续至日常。”

本报记者 王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