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细品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23日
信诺如春

■ 王承舜

窗台上的山茶花又结出骨朵时,Y君已有整年未曾踏进我家门槛。这个曾把“兄弟义气”挂在嘴边的同乡,自从借走3万元后,便杳无音信。犹记那日春雪初霁,他裹着貂绒领羽绒服斜倚在茶案旁,腕上的金表在煮水壶腾起的热气里闪光:“就周转7天,新签的项目等着结款。”紫砂壶中普洱渐凉,他接了个电话便匆匆离去,留下一句“下周三准还”在满室茶香中回旋。

这不由让我想起30年前的初秋。我的另一位同乡T君,攥着江苏某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站在梧桐树下,落叶在他洗得发白的解放鞋边打转。“这钱不急着还。”我把2000元塞进他褪色的帆布书包,看他深鞠一躬后钻进了绿皮火车。

此后四年,每个季风过境的雨季,我总会收到盖着南京邮戳的信件,T君在信中总是难为情地表达愧疚和感激。大学四年间,这笔欠款已经成为他的精神内耗,每次我都会宽慰他:“等有了钱再说,别老掂着。”

直到第五个春天,他用牛皮纸包着整整齐齐的钞票来时,我忽然发现他鬓角已染了早霜。T君家中兄弟众多、经济窘迫,我不知道他是如何省吃俭用,才凑足了这两千元。30年来,T君一直是我的挚友,他对我当年借钱纾困之举感念至今。

借钱原是一道两难的命题。父亲曾说,钱袋要系松紧带,人心要装温度计。如今想来,系住情谊的从来不是钞票的厚度,而是信用织就的经纬。T君用五年时光将诺言熬成金,每次见面仍像欠着人情;Y君的承诺却似指间沙,3万元买断了半生交情。

老辈人讲究“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字字都是处世的金科玉律。去年整理旧物,翻出T君当年写的欠条,蓝墨水洇染的“必还”二字力透纸背。这张从未派上用场的纸片,倒成了30年友情的见证。而今对着手机微信里Y君永远静默的对话框,突然懂得:真正的借据不在纸上,而在人心。

《礼记》有言:“往而不来,非礼也。”金钱往还间,藏着中国人最朴素的处世哲学。那些如期归来的银钱,叮当作响的都是情义的重量;而逾期未还的,终究成了丈量人心的标尺。在这个移动支付秒到账的时代,或许我们更该守住那份默契——让每份托付都有回响,让每次信诺都能穿越岁月风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