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经济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01日
人才破局+精准滴灌+场景创新
秦创原让科技成果转化看得见

如何让实验室的论文变成生产线的产品?如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2021年3月,陕西省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总源头、总平台、总引擎,总窗口设立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和西咸新区。4年来,超万项科技成果从秦创原走出实验室,光子、氢能等21个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加速崛起……一场以人才破局、以资金疏堵、以场景激活创新的实践方兴未艾。

人才破局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打破体制束缚,是人才走向产业一线的关键一步。2023年,西安交通大学、西咸新区管委会、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管委会先行先试,签订合作协议。西安交通大学打破大学“围墙”,将其人才“蓄水池”向各领域用才主体开放。

基于西安交通大学的科研成果,西安思摩威新材料有限公司在AMOLED 柔性显示屏薄膜封装材料领域打破了进口依赖。其研发团队的重要成员彭展涛毕业于北京大学,在完成博士后阶段的研究后来到西安工作。在“校招共用”的模式下,他拥有了西安交通大学特聘研究员和企业研发人员的双重身份。在他看来,“校招共用”模式考核目标明确,能够让企业有更多的话语权。

截至目前,“三池一机制”“人才池”已引进储备人才105名,“项目池”储备项目36个,“资金池”规模达5000万元。

还有一群人也在用实际行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他们就是活跃在科技成果转化一线的“科技红娘”。

对于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科技经纪人的贴心服务,专注于研发钙钛矿光伏电池的西安天交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化有着清晰的理解。

“‘主动’‘专业’是我最直观的感受。”董化说,在秦创原总窗口的政策支持和科创服务下,企业通过持续与西安交通大学和陕西省信息光子技术重点实验室合作,预计于今年完成100MW的光伏组件生产线建设。

解锁人才密码,西咸新区科技成果转化成势见效。2024年,新区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03家,超额完成全年目标。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8.4%、56.6%。

精准滴灌 科创企业融资成本大幅降低

资金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2024年初,西咸新区在陕西省率先开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实践,鼓励高校院所将科技成果优先向中小微企业转移,相关案例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特别案例”。

“得益于‘先使用后付费’的新政策,我们和西安交通大学4个月就谈成了在干细胞和再生医学领域的合作,相关技术投用后,我们的生产效率有望提升50%。”西安初源赛尔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武亮介绍说。

不只是“先使用后付费”,去年以来,西咸新区还推进了多项与科技金融相关的业务。

去年年底,西安首单市级科创企业集合贷款落地西咸新区,结合新区本级贴息政策,企业提交一次材料,即可享受西安市和西咸新区两级补贴,科创企业融资成本大幅降低。以西安光脉汇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例,享受市区联动贴息政策后,企业融资成本由原来的3.8%降为0.8%。

场景创新 激活产业发展创新空间

从景区游览到日常出行,从地下到天空,一个又一个“看得见”的场景正在回答一个关键问题:创新如何真正创造价值?

给技术找市场——位于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的诗经里景区内,新区入区企业盛世盈创氢能科技(陕西)有限公司打造的氢能助力车很受欢迎。在实现环保的同时,也为景区提供了新卖点。

给产业提效能——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常常可见来自九识智能公司的无人快递车。满电状态下,这些无人快递车的实测续航里程可达140公里,每月能为当地网点节省近8000元的配送成本。

给未来拓空间——2月28日,西咸新区无人机试飞基地正式揭牌,同日,地铁巡检、空地协同物流配送、河道巡检、警用安防和消防救援等5项无人机应用场景集中投用展示。基础设施、产业、政策有机融合,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了更多创新空间。

秦创原的创新裂变,正在带动陕西全域的产业发展:向北,在延安,陕西科技大学牛育华团队打造的“苹果面膜”为丰收添加助力;向南,翻过秦岭,从总窗口走出去的氢能重卡,在商洛的砂石运输路上找到了商机;向西,陕西氢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彬州的新厂房即将投用,将为有机液态储氢技术市场化应用带来新机遇;向东,光伏、增材制造等产业在渭南生机勃勃。

本报记者 周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