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陕西师范大学的师生们被学校公众号上一则“谢谢你,侯妈妈”的消息深深感动着。消息讲述的是该校学生公寓的保洁员侯春艳,22年来义务为学生们缝补修改衣服的暖心故事。4月3日,记者走进陕西师范大学,探访专为侯春艳设置的“爱心缝纫室”。
满墙告白背后的感激之情
踏入陕西师范大学周园学生公寓,门厅里小黑板上“爱心缝纫室”的字样格外醒目。这样的小黑板在各个宿舍楼均有设置,方便学生们联系侯春艳缝补衣物。走廊墙上的留言板,贴满了学生们对侯春艳的真挚告白:“谢谢阿姨无私地帮我们缝补衣物。”“阿姨是师大温暖的一束光!”“阿姨给同学们缝补的衣物美观又实用,把温暖和爱缝进了衣服里。”“谢谢侯阿姨,您的关心与关照给予我温暖与力量”……甚至还有学生亲切地称呼她为“宝贝阿姨”“校园妈妈”。
“给学生缝缝补补是个小事,侯阿姨却将这件小事做了20多年。”陕师大后勤服务集团学生公寓服务中心经理金敏一边说一边打开学校的公众号,向记者展示学生们对侯春艳的称赞。网友“亏幵”留言:“论文答辩前一天,阿姨帮我缝过裤边。” 网友 “阳光少年” 感慨:“侯阿姨太好了,毕业这么多年,每次见到她都觉得格外亲切。”
“学生们感激她是因为她总能急学生所急。”金敏说,侯春艳自2003年来到学校做保洁工作,白天负责打扫一栋大楼和院子的卫生,利用中午和晚上休息时间免费给学生们缝补衣物,这么多年来,给学生缝补的衣物不计其数,跟很多学生都成了忘年交。侯春艳曾连夜给参加健美操大赛的学生们改裤子,第二天学生们赢了比赛第一时间就给她报喜:“侯阿姨,我们穿着您裁的裤子拿了冠军!”
小小缝纫室装着大大的爱
“阿姨好!”“你好,来了!”循着声音,一个身形清瘦,脚步轻快的阿姨进门了。“这就是爱心缝纫室的侯阿姨。”金敏介绍说。
走进爱心缝纫室,这里设置了缝纫区、量衣区、试衣区、手工区,摆放着两台老式脚踏缝纫机、一台锁边机,两张桌子和一个叠放着学生衣物的收纳柜。桌子上放置了5个大小不一的相框,都是学生们和侯春艳的合影。一个厚厚的记录本上写满学生们留下的缝补信息:日期、姓名、公寓号、修补内容等。
“每天都有学生拿衣物来缝补,少则每天一两件,多则八九件,娃们将破了的衣物放这里登记,我补好后打电话通知他们来取。”侯春艳说。
2003年的一天,侯春艳打扫公寓走廊时,一个男生向她求助,“阿姨,能帮我缝衣服吗?”她二话不说接过开了线的短袖,回到宿舍找来对色的线,用缝纫机两三下就缝好了。就这样,侯阿姨会补衣服的消息就传开了,找她补衣服的学生越来越多。为方便学生送取衣服,侯春艳索性在公寓楼一处角落设下驿站为学生们缝补衣物。
20多年过去了,那些一茬又一茬请她补过衣服的学生们把她记在了心里。还在学校的学生会来找她聊天,向她学习缝纫手艺;毕业了的给她寄来了照片、回母校来看望她;国外留学生回国时一定要留下合影;还有学生邀请她参加毕业典礼……
侯春艳的举动也得到了学校的认可,2023年,在学校的支持和鼓励下,“爱心缝纫室”挂牌成立了。
爱心缝纫室成了学生的实践课堂
“阿姨,我同学外出时把裤子挂了个洞,让我帮忙问问今天能补吗?”记者采访时,一名男生冲进来问道。“能补,拿过来就行。”侯春艳爽快地回答。
来的学生名叫罗通,是陕师大物理创新实验班的学生。他以前借用过侯春艳的缝纫机,在侯春艳的指导下,已经可以熟练地缝补衣物。
“这条裤子要得着急,你给缝补一下。”侯春艳将一条黑色的裤子递给罗通,只见罗通将裤子边缝平整地放置在缝纫机压脚下,右手轻轻转动飞轮,双脚有节奏地踩动踏板,左手精准推送布料,缝纫机“嗒嗒嗒”地响起来,很快裂开的裤边就缝好了,接着他又用剪刀利索地剪掉多余线头,有模有样的认真劲俨然能够出师了。
“我在侯阿姨这里学会使用缝纫机做物件,把我妈高兴坏了,她一辈子都没学会的事,没想到我学会了!”罗通自豪地说。“来向侯阿姨学艺的学生很多呢,这里都快成了学校劳动教育的第二课堂!”学生公寓生活管家任卫桃说,有辅导员将学生带到这里开展劳动实践,学生们在这里学习穿针引线,学习使用缝纫机,学习钉扣子,学习制作布艺物件,侯阿姨的爱心缝纫室里,总是充满着学生们好奇的目光与热烈的讨论声。在课本知识之外,大学生们能在这里锻炼动手实践能力,不仅学会了缝补技能,更体会到了劳动的价值与魅力。
“能给学生们帮上忙我就高兴”
说起侯春艳的缝补手艺,学生们纷纷称赞。有学生来找侯春艳改衬衫腰围,刚想把双手抬起来让她量量尺寸,她却说:“不用量,你转一圈我看。”说罢便拿起剪刀一裁,缝纫机轮轴转了几圈,便把衬衫还给学生,学生一试刚好合身,连呼道“阿姨你太厉害了!”凭借精湛的手艺,侯春艳缝补时,针脚细密均匀,经她之手修补的地方几乎看不出痕迹,学生们眼中满是惊叹。除了常规的衣物修补,毛衣开线、鞋面破损等难题,在她这儿都能迎刃而解。
在采访过程中,侯春艳的手机不断响起,都是找她补衣服的电话,与此同时,陆续有学生送来需要修补的衣物。侯春艳翻看裤子道:“你看,这条裤子已经是第二次来补了,第一次加的衬布很结实,由于主体是棉布穿久了容易破,补过的旁边又裂开了。这娃能来,不管多少次我都给补。如今学生们不嫌弃缝补后的衣物,愿意继续穿,这是值得称赞的良好风气。”
“衣服破了找侯阿姨补起来”已成为师大学子的共识。这份口碑不仅在学生群体中流传,学校家属区的居民也常找侯阿姨给孩子修改、缝补衣服。
采访中,侯春艳说得最多的话是:“针头线脑都是小事,能给学生们帮上忙我就高兴!”“忙完了一天也很乏,一坐在缝纫机前,拿起学生要补的衣服就不觉得累了。”
文/本报记者 赵丽莉 图/本报记者 阮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