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城事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12日
专业守护生命 温暖抚平病痛
——西安市第五医院多措并举打造人文护理新标杆

护理团队查房。

近年来,西安市第五医院护理团队用敬业专业、温暖人文诠释着医者的责任与使命。这支护理团队在《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指引下,以创新为帆、以温情为桨,率先构建起“精准护理+特色疗法+人文关怀”为一体的服务体系,为患者打造全周期、多维度的医疗体验,让专业医疗与人文温度在诊疗过程中交相辉映。

精准护理 打造个性化康复路径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因关节疼痛与功能受限承受着身心双重折磨,而围手术期的护理质量对其康复效果有着关键影响。

62岁的王阿姨便是在西安市第五医院护理团队的精心呵护下,成功走出病痛阴霾。术前,护理组迅速启动“关节镜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案”,责任护士小秦通过定制版《微创手术有效避免“不舒适”》宣教手册,耐心地向王阿姨讲解手术相关知识,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及温柔的话语,逐渐驱散了王阿姨心中的焦虑。术后,全周期管理无缝衔接,床头的《运动打卡记录表》与个性化的《小太阳进阶计划》,激励着王阿姨积极进行康复训练。护士还将训练过程制作成带鼓励字幕的教学视频,每次训练完成后的烫金小太阳贴纸,都成为王阿姨康复路上的“勋章”。出院时,详尽的《围手术期护理全程记录册》与定期视频随访计划,持续为她的康复保驾护航。三个月后复诊,王阿姨已能行动自如,她兴奋地展示着连续“打卡”的运动记录,曾经紧锁的眉头如今满是幸福的笑容,这些无疑都是对护理团队专业与用心的最好褒奖。

杏林创新 用传统智慧拓宽现代护理新内涵

该院优质护理学组组长柏倩介绍,除了围手术期护理,护理部还积极探索特色疗法,为患者缓解病痛、改善生活质量。面对当下人们日益严重的睡眠问题,尤其是住院患者因疾病困扰而导致的睡眠不佳,医院开展了音乐疗法结合倒流香的创新治疗方式。

42岁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张某,因腰背部僵痛不适,入睡困难,每日平均睡眠仅3— 4小时。在接受补肾养肝治疗的同时,医护人员为他实施了特色睡眠改善方案。根据中医理论,选择在特定时段聆听适合养肝、补肾的音乐,如19时至23时聆听《胡笳十八拍》《春风得意》调和肝气,7时至11时欣赏《梅花三弄》《木棉花开》补充肾气。倒流香则在每晚使用,以调节身体机能、缓解郁闷情绪的功效,辅助改善睡眠。经过一周的治疗,张某的睡眠质量显著提高,睡眠时间延长至6 — 8小时。这种将传统中医理念与特色疗法相结合的方式,为患者带来了全新的治疗体验,也展现了医院在医疗护理上的创新思维与人文关怀。

人文微光 藏在细节里的医者仁心

医疗服务的温度,不仅体现在精湛的医术与创新的疗法上,更藏在一个个细微的便民举措之中。西安市第五医院以《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 - 2025年)》为指引,从患者的实际需求出发,推出了一系列暖心便民举措,让医院的每个角落都洋溢着家的温暖。

在急诊科,“便民茶饮区”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护理人员充分发挥传统中医药优势,根据季节变化精心调配中药茶饮方子。春夏时节,提供清热解暑的茶饮,帮助患者驱散暑气;秋冬之际,准备暖胃驱寒的饮品,为患者带来丝丝暖意。一杯杯温热的茶饮,传递的不仅是中医药的神奇功效,更是“医院如家”的温暖体验。

120急救车内增设的“便民盒”同样彰显着医院的用心。盒内雨衣、便签条、糖果、纸巾等物品虽看似普通,却在关键时刻解决了患者的燃眉之急。雨天里,一件雨衣为患者遮风挡雨;便签条架起了与听障患者沟通的桥梁;一颗糖果迅速缓解了低血糖患者的不适;一张纸巾则拭去了家属焦急的泪水。这些小小的细节,源于急救护理团队“将心比心”的服务理念,他们敏锐地察觉到患者因匆忙就医而面临的各种难题,并通过这些便民物品给予及时的帮助。此外,全院共享轮椅、爱心雨伞等配套措施的推行,更是将“一切为了患者”的承诺落到了实处。

从精准护理到特色护理疗法的创新应用,再到便民举措的暖心实践,西安市第五医院始终坚守“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护理团队用专业与温情为患者点亮康复之路,特色疗法为患者带来健康希望,便民举措让患者感受到就医全程的温暖。”护理部主任王菊介绍,未来,医院将继续秉持这份初心,在医疗护理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书写更多温暖动人的故事,让医疗服务既有高超的技术,更有满满的温度,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卫杰 孙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