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丝博会吸引众多参会者。
展厅内一人形机器人正在和参会者互动。
展厅内尼泊尔参展商为参会者做理疗。
5月21日,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丝博会”)开幕。西安国际会展中心化身为热闹非凡的“地球集市”。六大主题展馆内,外商云集,洽谈声此起彼伏。
全球“新面孔”带来丝路好货
在俄罗斯展区,金发碧眼的客商凯登正热情地向围观的人群展示着手中的展品。作为首次参加丝博会的“新面孔”,他的展台上整齐摆放着四款包装精美的蜂蜜。
“在俄罗斯,蜂蜜不仅是甜点,更是‘天然药箱’。”凯登操着不太流利的中文介绍道,“每当家人生病,我们习惯泡一杯蜂蜜茶,甜甜的花蜜里藏着大自然的治愈力。”说着,他小心翼翼地拿起一罐椴树蜜,琥珀色的蜂蜜在灯光映照下显得晶莹剔透。
展台旁,一个精致的红场造型八音盒轻轻旋转,旋律悠扬,“这是送给孩子们的礼物,希望他们在音乐中感受俄罗斯的浪漫。”凯登介绍。
格鲁吉亚展区内,身着传统服饰的Tami轻轻摇晃着手中的酒杯,琥珀色的液体在杯中划出优美的弧线。“欢迎品尝我们的陶罐酒,这是格鲁吉亚延续千年的酿造智慧。”
她的指尖轻轻叩击着面前的陶制酒瓶:“看这个陶罐,从揉泥、塑形到烧制,全由匠人手工完成。每个陶罐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指纹一样。”
她解释道,葡萄汁在陶罐中与果皮、果梗一同发酵,陶罐的微孔让酒液与空气缓慢接触,“就像给酒穿了一件会呼吸的外衣,不仅赋予酒独特的矿物质香气,还让单宁变得更加柔和。”
当被问及为何选择半甜红葡萄酒开拓中国市场时,Tami笑着说:“我们做过市场调研,中国消费者不太喜欢过于酸涩的口感。这款阿拉赞河谷的半甜红,就像丝绸一样顺滑,初尝者也能轻松接受。”
在伊朗展区,一位年轻人正在用中文向顾客介绍地毯:“这是波斯细密画图案,一针一线都是匠人手工编织,越用越有韵味。”他叫马吉努伊,是陕西师范大学的留学生,来西安不过三个月。
“我第一次来到陕西,就被这里的历史气息迷住了。”马吉努伊一边轻抚着一块带有玫瑰花纹的地毯,一边说道,“你看这个颜色,像不像西安城墙的砖瓦?”
说起参展的初衷,马吉努伊表示:“我想做中伊文化交流的使者。除了地毯,我们还有藏红花、绿松石饰品,希望通过丝博会,让更多人了解伊朗的‘波斯印象’。”
市场反馈催生新商机
“今年我可是有备而来!”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西安代表处的昌成东笑着说。作为丝博会的“老朋友”,这已是他第三次参展,“第一年带化妆品,第二年有人问有没有韩国锅具,今年我把‘吃货’和‘爱美人士’的需求都满足了!”其身后的展台上,化妆品、不粘锅、海苔等商品分门别类摆放整齐。
采访时,昌成东身后的屏幕上,播放着韩国美妆品牌的宣传视频。“下一步,我们想把更多的韩国产品带到陕西,让丝博会成为中韩经贸的‘高速路’。”
在阿塞拜疆国家馆·西安馆展位前,工作人员刘博翔正在向客商展示一瓶深红色的石榴汁。“这可不是普通的果汁,它的原料是阿塞拜疆的‘皇家石榴’,20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的石榴种子,如今在临潼生根发芽。”
他透露:“我们正在策划‘丝路石榴节’,让两国的石榴产业来一场‘甜蜜碰撞’。”
两年前的第七届丝博会上,阿塞拜疆是主宾国之一,也是在那届丝博会上,阿塞拜疆国家馆·西安馆开业。“两年多时间,国家馆为阿塞拜疆产品进入西安市场搭建起新桥梁,并将有力推动双方在经贸、文化等领域的互联互通,拓展更多领域、更高水平合作。”刘博翔说。
此时,西安中商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的王重阳来到展位前,咨询起了阿塞拜疆的农产品。“我做进出口贸易十几年,就认‘纯天然’三个字。”一番沟通后,王重阳和刘博翔互留联系方式,并约定丝博会结束后进一步考察和洽谈。
“嫽扎咧!丝博会一年比一年热闹!”尼日利亚客商李晨的陕西话一出口,立刻引来周围人的会心一笑。这位在西安生活了十几年的“老陕”,操着一口地道的关中方言,在展会中格外引人注目。
“2008年我第一次来西安,那时候骑个自行车在城墙根转,看啥都新鲜。谁能想到,现在我在西安工作了。”李晨回忆起往事,眼里满是感慨。
当被问及为何能把陕西话说得如此地道,李晨笑了起来:“天天跟菜市场的大爷大妈聊天,想不学都难!”展会现场,不时有客商或参观者过来打招呼,李晨用陕西话和他们寒暄,如同在跟街坊邻居拉家常。
从丝博会官方网站的数字展板可以看到:截至目前,15个国家先后担任主宾国,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嘉宾出席会议。签订国内联合项目合同总投资额为91977.54亿元,签订利用外资项目合同总投资额为544.21亿美元,观众人数累计282万人次。这些数字背后,是丝博会从区域性展会向国际化平台的蜕变。
在全球化的当下,丝博会为何能持续扩容“朋友圈”?从凯登的感慨中可见一斑:“在这里,没有人关心你来自哪里,只在乎产品是否足够好、合作是否真诚。”
这种以共享机遇、共商合作、共促发展为底色的办会理念,不仅让丝博会成为全球商品流通的“中转站”,更成就了全球客商与陕西乃至中国一年一度的“双向奔赴”。
本报记者 石喻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