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中考的临近,考生和家长不免有些紧张。如何科学化解压力,以最佳状态冲刺备考?记者采访了多位往届考生家长、毕业班的老师及资深心理专家,让他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老师:保持自信心和平常心
西安高新区第八初级中学九年级部长王梦阳,有着连续两年毕业班的教学经历。她的建议是:调整认知,合理看待考试。
“中考是检验初中学习成果的一次重要机会。”王梦阳说,同学们可以提前写下考后心愿,如学一项技能、读一本好书、和朋友出游等,让这份期待缓解当前焦虑。同学们对于中考,需持有“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心态,全力以赴。
同时,给大脑编写“必胜程序”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是提高信心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相信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历练,一定可以在考试中发挥出最佳水平。同时她强调,“不打疲劳仗,过于紧张焦虑,反而可能让大脑‘卡壳’。各科复习回归基础,利用好错题集,检查考试所需物品,保证7—8小时睡眠,不熬夜,远离手机。在中考赛道上,心态占有重要地位,保持自信心和平常心。”
家长:陪孩子从容走过这段旅程
往届考生家长王子涵的妈妈分享说,中考前,她每天固定留出半小时和孩子聊聊学校里的一些趣事,用轻松的话题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同时,她也参考其他同学妈妈的做法,准备专属“能量补给包”,把励志便笺、喜欢的零食藏进孩子书包。
2024届考生家长赵女士分享说,中考前一段时间,她会定期带孩子进行“沉浸式放松”,比如周末带孩子骑行、爬山或陪孩子听听音乐,让孩子的大脑从题海中抽离。她说:“家长情绪的稳定对孩子非常重要。考前家长一定要先稳定好自己的情绪,陪孩子从容走过这段重要旅程。”
心理专家:做心态掌舵人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陕西心荟知心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红丽认为,中考临近,考生和家长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是正常的。
考生和家长要知道,此刻所面临的考验并非不可跨越,关键在于心态的调整与路径的选择。要聚焦可控因素,像学习计划、复习进度、心态调整等,增强掌控感。识别并接纳压力,适度压力是动力,过度才需管理。每天用1-10分评估压力水平,了解波动规律。
学会减压技巧,每天保证20-30分钟运动,分泌“快乐激素”。建立积极自我对话,挑战消极念头,用积极陈述替代,如“我已努力准备,有能力应对”。
需要提醒家长,要调整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关注孩子努力的过程,让他们明白中考不是终点。父母要减少过度关注和唠叨,信任孩子,同时鼓励孩子参加一些社交活动,适度放松是重要的减压阀。
本报记者 成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