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工作人员通过直播向网友介绍酒店环境。
镜头前,主播带着网友细探客房采光、实测空调效果;屏幕后,游客告别“看图猜房”的犹疑,在互动里踏实下单。更有商家从被动展示房源,变为主动用镜头讲述民宿故事、传递服务温度。如今,“云看房”不仅重构着旅游住宿的消费与经营方式,更让西安的秦腔韵味、烟火气息,提前透过屏幕与游客相遇。
游客决策 从“看图猜房”到“眼见为实”
“镜头往左移点,看看窗外能看到大雁塔吗?”“卫生间干湿分离做得怎么样”……7月24日晚,西安西影路一家民宿的直播间里,主播手持手机在客房与公共区域穿梭,实时回应着屏幕上滚动的提问。屏幕另一端,苏州游客“困困鱼”在咨询多个问题后,预订了7月27日至30日的住宿。
“以前订酒店,光看平台上的图片和评价心里总打鼓,修图过度、信息滞后是常有的事。”刚结束5天4晚西安游的郑州游客孙恩筝说,这次出发前,她花了三个晚上刷西安热门景区周边的酒店、民宿直播间,跟着主播看房间采光、查隔音效果,下单时特别踏实。
7月25日,西安高新假日酒店的直播间里,主播正拿着分贝仪演示客房隔音效果:“您看,现在关上门,楼道的声音只有34分贝,保证不影响休息。”她边操作边讲解,屏幕上“订了”等弹幕不断滚动。酒店工作人员介绍道,自推出“直播看房”服务以来,线上订单量同比增长,投诉率显著下降。
“图片可以修,但直播骗不了人。”正在各个直播间对比房源的西安大学生李林希的话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记者采访20位游客发现,“看得见、问得清”已成为新的消费诉求,习惯了直播购物的人们,正将这一习惯延伸到旅游住宿领域,主动通过互动验证信息,让决策过程更有底气。
商家转型 从“被动展示”到“主动互动”
直播探房的走红,让商家嗅到了新商机。在西安做了6年民宿生意的李琳,经营的民宿步行到钟楼只需13分钟。往年暑期靠着平台推广也能满房,但差评里总少不了“图片与实物不符”的抱怨。今年4月,她试着开通直播,每天19时准时带网友“云看房”。
“一开始就我自己拿着手机播,镜头晃得厉害,说话也紧张。”李琳笑着说,如今她的直播间日均观看量稳定在400人次以上,通过直播直接预订的订单占比超过40%。更让她惊喜的是,直播带来的客人复购率特别高。
商家们逐渐摸索出直播的门道。7月24日21时许,西安南门附近一民宿内,店主王越安正在直播。他没有直接介绍房间,而是对着镜头烙起了饼,煮起了肉。“住进咱民宿的客人,要是起得早,我给你们露一手,咱这管早餐。”王越安话音未落,屏幕上便炸开了锅,“老板太实在了”“订3天能天天吃肉夹馍不”的留言刷个不停。
行业升级 从“流量红利”到“品质比拼”
“直播就像给住宿业装了个‘透视镜’,好的坏的都藏不住。”家住西安凤城二路,经常外出旅游的张雪梦认为,直播的兴起倒逼商家提升品质,以前靠图片,现在镜头一开,卫生死角、设施老化全暴露,想留住客人,必须拼实力。
记者走访发现,为了在直播中呈现酒店最好的样子,西安不少住宿商家悄悄进行了升级。有的重新粉刷了墙面,更换了老旧家具;有的加装了智能马桶、空气净化器等设备;还有的优化了服务细节,比如民宿老板提前学习英语,方便在直播间回应外国游客的提问;酒店则培训员工记住常住房客的喜好,在直播中不经意提及“张女士上次住过说咱这枕头舒服,这次特意留了同款”。
“直播带来的不仅是订单,更是对服务的鞭策。”7月24日晚,有游客在一家民宿直播间留言,说去年住过的房间空调不太给力,主播当即承诺“现在就去检修”,并现场直播了维修师傅检查空调的全过程。店主赵安说:“信任就是这么一点点攒起来的。”
为了抢占直播赛道,不少商家还玩起了“差异化竞争”。有的推出“直播专属价”,直播间下单比平台便宜10%;有的搞起“实时连麦看房”,游客想看哪个角落,主播就把镜头对准哪里;还有的邀请住店客人当“临时主播”,让真实住客分享体验。
城市温度 从“线上流量”到“线下体验”
7月25日凌晨1时许,王越安经营的民宿还亮着灯。他正在帮一位刚抵达西安的游客办理入住:“您在直播间订的房间,我已经提前开了空调,这是咱西安的冰峰,您先解解渴。”游客接过冰峰笑着说:“本来拖着行李还挺累,现在就像到家了一样。”
“直播打破了商家和客人之间的隔阂。”在西安做了11年导游的许川观察到,以前游客住酒店和店主几乎零交流;现在通过直播建立了连接,客人到店时店主会说“您就是直播间里说馋泡馍的那位吧”,瞬间就拉近了距离。
“本来只打算在西安待3天,看了民宿老板的直播,觉得这儿的人太热情了,就多留了1天。”昆明游客陈女士说,自己在直播间和店主聊得投缘,到了西安后,店主不仅带她去逛了不为人知的老巷子,还请她去家里吃了顿家常菜,这种体验,比任何攻略都来得真实。
现如今,西安民宿、酒店的直播间里不仅有房源展示,更有秦腔的唱腔、泡馍的香气、城墙的故事。当游客通过镜头与这座城市提前“相识”,当商家透过屏幕传递西安的温度,直播就不再只是订房的工具,更成了一座桥梁,让远方的客人带着期待而来,揣着温暖而归。
文/图 本报记者 陶颖 实习生 李果 李佳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