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生活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30日
博物馆成青少年“第二课堂”

西安碑林博物馆开展“汉字·书法·碑林”展研学教育系列活动(资料图片)

这个暑期,西安各大博物馆“文博热”持续升温,大批“研学游”的青少年走进博物馆,他们认真看仔细听,体验拓片制作,参与志愿服务……文博场馆成了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让文博资源形成多元教材

7月25日,伴着盛夏的晨光,参加“汉字·书法·碑林”展研学教育系列活动的孩子们一大早就聚集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在青石镌刻的千年文脉间,他们在翰墨余香中对话历史,一场融合知识探索与文化传承的研学之旅正徐徐展开。

孩子们徜徉在碑石之林,漫步在书法艺术的殿堂,遨游在“汉字王国”,沉浸体验着“千年碑林”的文化魅力。在教育员的带领下,大家进行拓印体验,制作自己喜欢的拓片,成功“打卡”碑林。

“汉字·书法·碑林”展研学教育系列活动,是以西安碑林的文物特色和历史脉络为内容,融合传统拓印技术,针对青少年打造的文化教育活动。活动通过讲述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汉字故事、书法成就和碑林沿革,让青少年走进碑林,爱上博物馆。

在西安博物院,“小小志愿者”已成为一道充满活力的风景线。这群平均年龄仅10岁的孩子身着统一制服,用稚嫩却自信的声音为游客讲解文物故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小志愿者都是经过了系统培训和实践,前期学习了青铜器、陶俑、丝路文物等重点展品的历史知识,并接受了语言表达、礼仪规范等专业指导,在周末及节假日常态化开展服务,用童真视角诠释古都西安的千年文脉,为博物馆教育注入新活力。

让红色教育提升思政实效

身处科技飞速发展、多元信息传播的新时代,如何用好历史这本教科书,将思政课讲得入耳入脑入心,是红色纪念馆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7月22日,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联合雁塔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展了“抗战胜利八十载,少年双拥颂军魂”教育活动。通过历史回溯、英模宣讲、队史分享等形式,带孩子们了解“八一”建军节的红色渊源与“八办”的历史。

活动现场,老战士英模报告团副团长、退役军人王林以“英雄事迹 激励前行 强国有我 奋发有为”为题,结合亲身经历讲述军人保家卫国的担当;老兵史金平佩戴着一枚磨得发亮的铁道兵徽章,讲述起当年部队在暴雨中抢修铁路、舍身护群众的故事,朴实的话语展现革命军人的不屈精神。此次活动以“看、听、讲、唱、悟”多维联动,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厚植崇军情怀、筑牢报国之志,助力青少年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为了让红色记忆更加生动鲜活,西安事变纪念馆依托“革命文物智慧博物馆项目”,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观众体验感。馆方还尝试策划基于人工智能的抗战知识库的技术实现方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展览对西安事变的历史文献、人物关系、事件脉络以及抗战中的陕西等资料进行深度挖掘与整合,观众想深挖某项信息,可以进行高效检索,实现智能呈现。

让艺术实践丰富美育手段

为了让千年扇艺真正走进大众审美视野,陕西美术博物馆近日结合《扇舞清影——陕西中青年扇面艺术展》,开展了两场扇面创作活动。

首场活动,青年艺术家陈帧希以独特的艺术视角,运用国画中的没骨画技法,指导大家在扇面上描绘芭蕉叶,带领大家踏入扇面绘画的奇妙天地。在第二场活动中,陕西国画院专职画家白霜亮以“荷花”为主题,通过示范多种画荷方式,呈现出荷花的娇艳与荷叶的蓬勃生机,让每一位参与者对扇面绘画艺术有了初步的直观感受。

从陈帧希老师笔下富有文化寓意的芭蕉叶,到白霜亮老师展现的娇艳荷花,参加活动的青少年文艺爱好者不仅学到了实用的绘画技巧,而且在扇面创作中感受清凉的夏日,丰富了文化生活。大家纷纷表示,这样的学习机会十分难得,他们收获颇丰。

作为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文化遗产的社会服务机构,博物馆以其独特的教育资源和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有别于传统课堂的学习体验,让博物馆教育赋能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既是最大化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有效路径,更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深深埋进青少年的心中。

本报记者 赵争耀 通讯员 赵建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