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强向记者展示AI生成的假图。
近日,在西安做电商生意的王强向三秦都市报“小秦帮忙”栏目反映,有消费者利用AI生成假图申请“仅退款”,令商家防不胜防,这一现象出现在电商行业,给商家带来不小的困扰。
AI造假申请退款 商家防不胜防
王强在西安东郊经营着一家主营陶瓷工艺品的店铺。8月19日,王强向记者讲述道,8月15日17时34分,他的客服账号收到一条售后申请,买家称“杯身有裂纹,申请‘仅退款’”,并附上了杯身有多条裂纹的图片。王强的第一反应是包装出了问题,但他店里的陶瓷制品均采用“泡沫套+防震棉+纸箱”的三层包装,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这种状况。
出于谨慎,王强邀请买家视频验证,买家却未接受,还表示不用退款了。这一异常举动让王强产生怀疑,他使用电脑里的AI检测工具对图片进行分析,系统显示该图片“92%概率为AI生成”,杯身裂纹处的像素分布与周围真实釉面存在明显差异。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电商赵梓杰也遇到过可疑退款,有买家称衣服有污渍,所附图片拍得很清晰,但当赵梓杰要求对方拍一下商品吊牌时,买家很快取消了申请。
采访中记者发现,遭遇过疑似AI造假的电商,涉及品类多为日用品,商品单价在50元—150元之间。“这个区间的退款金额不大,商家往往懒得深究,使得骗子更容易得逞。”赵梓杰说。
面对AI造假退款,商家们纷纷采取措施应对。赵梓杰的店铺实施了“三重验证”机制:退款图片必须包含商品吊牌、快递面单信息,且需提供15秒以上的实时视频。更多商家则采用“土办法”,要求买家在图片中放入手写订单号纸条,或是拍摄特定条件下的完整视频。然而,这些方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防范造假,但也引发了新问题。西安一家居用品店老板何瑗无奈地说:“有位真买到问题产品的顾客,觉得我们反复要求拍各种照片是故意刁难,直接给了差评,怎么解释都没用。”
此种做法触碰法律红线
陕西省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陕西众致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东晨指出,消费者使用AI图像造假,以产品质量有问题向商家申请退款的行为,已触碰法律红线,绝非“钻漏洞”那么简单。
消费者用AI造假的行为构成诈骗,根据诈骗程度,消费者可能会受到治安处罚或刑事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诈骗罪立案标准因地区而异。一般来说,3000元至1万元以上属于诈骗“数额较大”,发达地区可能5000元为起点,落后地区可能3000元,一旦诈骗金额达到了“数额较大”的起点标准,实施诈骗行为人将面临刑事责任;如果诈骗金额没有达到诈骗案件的追诉标准,造假消费者的行为也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依法将受到治安处罚。
刘东晨补充道,实践中商家维权的难点在于举证,商家首先要完善退款流程,对于消费者要求退款不退货的,商家可以主张退款同时退货;对于消费者可能存在欺诈行为的,“需要证明商品出库时完好、买家提供的图片为AI生成、两者存在直接关联。”他建议商家保留完整的出库质检记录、与买家的沟通记录,必要时可委托专业机构对图片进行鉴定。“这些证据不仅能应对平台纠纷,也是后续追究责任的关键。”刘东晨说。
3月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对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涉及的文本、图片等信息加以规范,规定相关内容需添加标识,该办法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文/图 本报记者 陶颖 实习生 向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