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主使用人脸识别系统出入小区。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联合公布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于2025年6月1日起施行。截至目前,这项人脸识别新规落地已满两个月,西安有哪些场所使用人脸识别?连日来,记者在不同场景进行了体验。
记者调查发现,西安多个小区、办公场所、会员制消费区及高校启用的人脸识别系统,因语音播报姓名、屏幕显示个人信息等问题,引发使用者对隐私保护的热议。不同场所的信息展示方式差异明显,从全名播报加详细信息显示,到仅以“某先生、某女士”模糊称呼,隐私保护的尺度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每天进出小区被“点名”很不舒服
“王某某,一路顺风……”8月20日7时30分,西安市南郊一小区东门的人脸识别设备发出清晰的语音播报,同时屏幕上闪过业主的全名。刚晨练回来的王女士听到自己的名字被当众念出,下意识地皱起眉头说:“每天进进出出都要被‘点名’,总觉得不太舒服。”
在高新区一小区,人脸识别系统已运行半年。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位业主刷脸时,设备会立即播报“张某某……”屏幕上同步显示全名。“一开始觉得挺新鲜,觉得科技感十足,但时间长了就发现问题。”小区业主王女士说,有次她带孙女回家,系统播报姓名后,孩子好奇地问:“大门口的机器怎么知道你的名字?”这让她突然意识到个人信息的暴露。
“更让人担心的是,小区门口常有外卖员和装修工人停留,他们站一会儿就能记住不少业主的姓名,万一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怎么办?”王女士说,她曾向物业反映,但得到的回复是“系统默认设置如此,无法更改”。
芙蓉西路雁塔天宸小区则采取了折中方案。记者观察发现,该小区人脸识别设备没有语音播报功能,屏幕上仅显示“李××”或“张××”。“我们这个系统升级过,现在只显示姓不显示具体名字。”小区业主张先生说,只要大门能打开就可以,没有必要显示全名和楼宇号。这种方式更合理,既保留了刷脸的便利性,又减少了信息暴露的风险。
除了住宅小区,西安不少办公场所也引入了人脸识别系统。在南二环某写字楼,记者看到员工刷脸时,设备会播报名字。“我们这个人脸识别系统除了门禁外,还与考勤制度捆绑,姓名播报功能主要是确认考勤制度的方式。”该写字楼8层一工作人员说,针对企业员工的人脸识别功能,主要是隔绝外来人员。他说,外卖人员都会被挡在一层大厅,所以员工被点名泄露隐私的情况不太可能发生。
“我去健身房,也要刷脸……”南郊一家会员制健身房的大门口,一个进门闸机上的屏幕显示消费者王先生的姓名。王先生说,健身房就在这个商场里,人来人往的,大屏幕上显示自己的名字确实让人感觉不太好。因为自己每天都来,偶尔还有路过的人凑上来看。
高校的人脸识别应用则更注重功能性。“学校两年前就升级了系统,取消了语音播报功能。”西安一高校大四学生林晓告诉记者,现在学校图书馆、教学楼、宿舍楼均已启用人脸识别系统。记者看到,学生刷脸时,设备屏幕会显示姓名和学号,但无语音播报。
专家:技术应用应守住隐私边界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晓勇表示,小区引入人脸识别技术,初衷是提升管理效率与安全性,但需严守隐私边界,避免过度使用。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私密空间,小区的技术应用更应审慎,必须以尊重业主隐私为前提。部分小区在安装人脸识别系统前,未充分征求业主意见,仅以“提升管理”为由强制推行,反而引发矛盾。
即便是高端小区的智能设备,也需透明化使用流程。安装前应召开业主会议,就是否使用、如何使用、数据如何保管等问题充分协商。使用中需明确告知采集范围和用途,避免无差别监控。小区管理的核心是服务业主,技术应用应是辅助手段。唯有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业主意愿,才能让智能化管理真正获得认可,实现安全、便利与隐私保护的共赢。
陕西省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刘东晨律师介绍,2025年6月1日正式施行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的立法宗旨在于平衡技术创新与个人权益保护,规范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的活动,防止技术滥用带来的社会风险。
目前,人脸识别技术的运用存在着许多侵犯公民隐私权的现象,严重违反了人脸识别的合法正当必要性原则、禁止强制使用原则、知情同意与最小必要原则、公共场所限制原则。任何组织不得以办理业务、提升服务质量为借口,误导、欺诈、胁迫个人接受人脸识别验证。那些“不刷脸不让进”的强制性做法严重违反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属于侵权行为。
文/图 本报记者 葛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