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康工务段白河桥隧检查工区职工从白河2号隧道巡检归来。
从襄渝线蛇皮沟隧道口远眺,大巴山如巨龙盘踞,汉江水似玉带蜿蜒,钢铁“长龙”呼啸来去……秦头楚尾,襄渝东线,平均年龄26岁的一群人,用脚步丈量桥隧,用双手守护安全,在接续奋斗中书写着青春篇章。
传承之路 初心如磐
5月26日清晨,坐上前往作业点的“依维柯”,安康工务段白河桥隧车间检查工区工长邓宏旭,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车刚一动,他侧过身来,清清嗓子,操一口地道“陕南腔”,打开话匣子,“今儿要去的白河三号隧道,可不一般,算‘地标’建筑。”
“是的,每次去那儿干活,挺激动,感觉贼有使命感。”坐后排的副工长艾礼行笑呵呵补充。
一路上,大家说相声似的“一捧一逗”,你一言我一语,追溯着虽未亲身经历却烂熟于心的一段历史……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襄渝东线基础薄弱、设备陈旧落后,原安康铁路分局掀起创建“共青团优质设备”活动。
团旗引领,攻坚克难。1996年,襄渝东线安康到白河区段,被命名为“共青团优质设备一条线”;1997年7月,全国铁道团委召开现场会,襄渝东线被命名为“全路青年文明示范线”……
“伙计们,到了。”司机师傅的提醒,把大家从穿越时空的对话中拽回。
远山含黛,层峦叠翠。伴随山谷间清脆的鸟啼,检查工区小伙们三两步登上一个小山包。
“我宣誓,设好防护,不走道心,下道及时,珍爱生命。”活力四射的“小鲜肉”高举右拳,一张张俊俏的脸庞,虽有未褪去青涩的稚气,坚毅的眼神却闪露“保证完成任务”的意气风发。
步行一段小路,进防护网小门,跨上一座桥梁,“看——”工长一指不远处的股道边——“地标”建筑,是并排两块“石碑”。
“青年文明示范线”“共青团优质设备一条线”,白色立柱、红色颜面,虽显露风吹雨打的痕迹,却字迹如新,宛如初心不改。最耀眼的是,那枚熠熠生辉的团徽,一如既往闪耀着青春的光芒,无声诉说着关于传承的故事……
隧道深处 使命担当
踏进白河三号隧道瞬间,沁凉的空气如潮水漫过全身。
“记得第一次进隧道,感到铺天盖地的压抑,心跳放大无数倍,总觉得下一秒会掉进未知的深渊。”有人不由忆起过往。
头灯次第亮起,昏黄的光柱刺破黑暗,仅照亮脚下一方天地。光线不好,练就这群人独特的感知能力,听觉、触觉甚至直觉,都成了比眼睛可靠的“探测仪”。
崔鑫鹏蹲在股道旁,手指抚过断裂的石板边缘,仅凭触感,判断出塌陷原因。
“盖板搭接度不够,人踩上去,或列车经过时震动,都可能导致塌陷。”说着,动作利落地撬起石板,重新铺平,整个过程几乎不需额外照明。
不远处,陈思伟敲击隧道壁,耳朵贴近混凝土,从回响中辨别内部结构的异常。“这儿有空洞声。”他低声说,随即用检查锤剥落松动的碎块,隐藏的裂缝露出。
有人俯身检修,准有人用手,提前护住上方突出的位移观测桩,怕工友撞头。起身对视,无需言语,整日里并肩作战的他们,早已培养出近乎本能的默契。
前方不远,几个身影在光影交错中行进,步步如履薄冰,还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黑暗中勇往直前,同样令人敬佩。
“看这儿!拱顶有条半月牙状的裂缝,再延展闭合,可就危险了!”工友的呼喊在隧道中回荡。另一人闻声,用手套拍掉边墙上分格标的灰尘,一个代表5米的白色三角形标记显现出来。
“病害位置345米!”有人快速估算距离,向负责记录的工友报告,随后,拿出红色喷漆,在墙上喷出醒目的“上箭头”,精准标记裂缝位置。
“病害记录数据化,方便后续评级,达到A级,就得马上处理。”有人仔细打量隧道顶的病害,有人迅速记下裂缝的宽度、长度和走向,头灯的光线,将一个个专注的侧脸,勾勒得格外分明。
临近出口,用手指关节敲击边墙衬砌上的一处裂缝,几块混凝土应声掉落,一条近乎闭合的裂纹露出来。有人拿检查锤继续敲击,将起皮的混凝土剥落,一旁工友纷纷上前,迅速清理掉落在盖板上的砂石。
“遇到小问题,能当场解决绝不拖延,干完活场地也收拾干净,这叫‘工完场地清’!”话刚说完,有人顺手捡起轨道上供电设备残留的线缆。
走出隧道,阳光刺眼。山坡上,几株盛开的黄荆条随风摇曳,仿佛正深情凝望朝着下一处黑暗迈进的身影。
平均年龄26岁,最大“90后”。8副稚嫩的肩膀,担负着154.453公里内104座桥梁、78座隧道、77座涵渠、18.792公里路基的巡检重任。
汛期是最忙碌的时候,天不亮出发,徒步检查每一处边坡;秋冬草枯,“搜山扫石”,近乎垂直的峭壁,从清晨爬到日暮。一年下来,每人平均要走1800多公里。
文/图 张蕾 籍振新 陈星衡 张毅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