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码看视频

常小玲在日记中写下她与小房的故事。
每个月下旬,西安市民常小玲都会通过微信转账300元给慈善团队负责人,用于资助河南的孤儿小房三姊妹,这样的捐赠持续了9年……“只要孩子还在上学,我就不会停。”9月4日,常小玲对记者说。
再难每个月也要捐300元钱
时光倒回至2016年,常小玲刚加入陕西省慈善协会爱心大姐志愿者服务队不久,听到服务队负责人邱华说起河南信阳有3个不满10岁的孩子,父母因病相继离世,3人由姑姑抚养。
“不成才,也要成人!”她当即决定资助3个孩子上学。从此,每个月下旬的300元转账,成了她生活中雷打不动的“仪式”。
起初,常小玲一边上班一边兼职,手头比较宽裕,她会拿出工资的10%用于捐赠,除了帮助这3个孩子,也参与其他公益活动。后来,她开了一家养生馆赔了钱,生活一度很拮据。
“我再难也要挤出这300元,不能中断。”常小玲说。
9年,100多次转账,从未间断。打开手机,常小玲向记者展示了近年来她的微信转账记录。
她从不主动联系孩子。“我不想让他们有心理负担,都是通过团队负责人进行联系。”常小玲说。直到有一年快过春节时,她的女儿提议给孩子们买外套、毛衣、裤子,她才向团队负责人要来一张孩子们的合影,只为了解身高胖瘦,便于购买衣服。她的善意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了自己的女儿。
常小玲的网名叫“蓝莲花”,捐款时也用的是这个名字,她只想默默去做这件事。“我收到善款后,每学期通过财务人员转给孩子们。”邱华说,现在,资助的三姊妹中两个已就业,另一个孩子小房正在读大学。
今年9月2日晚,邱华将小房写的感谢信转给常小玲。“您的帮助,不仅解决了我在生活上的实际困难,更像是给我迷茫的求学路上点亮了一盏灯……”小房在信中写道,上大学后学校开展公益活动,自己积极报名参加,还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力所能及去帮助身边的人。
“她也在帮别人了。”常小玲欣慰地笑了,在她看来,这道“光”传下去了。
17年“月捐”路 一场双向奔赴的温暖
52岁的张妮曾经也是一名“月捐族”。每月15日前后,一领到工资,这位普通的公司职员第一时间就拿出二三百元以送现金或转账的方式给其资助的学生,这样的善举持续了17年。
9月4日,在西安市土门附近,张妮在回家途中接到延安市子长市女孩娇娇母亲刘女士的视频电话。看到记者来访,视频那头的刘女士哽咽道:“张妮是我们家的大恩人。”
7年前,得知娇娇考上重点大学但家庭困难,张妮便决定每月资助娇娇300元生活费。
两年前的一条消息,让张妮至今念念不忘:“阿姨,我现在在课题组有补贴……您不用再转钱了,给更需要的人吧。”发信息的人是娇娇,也是她最后一位“月捐”帮助的学生,孩子勤奋刻苦,被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
张妮的“月捐之路”始于2006年。当时,她在媒体上看到西安市长安区寒门学子小王的故事:他和哥哥同时考上大学,家庭拮据,父亲犯了愁。
“张妮姐主动联系我,每月资助200元生活费,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如今在上海工作的小王,在电话中回忆起往事,声音中满是感激之情。
小王本科毕业,4年资助结束,但这份情谊未断。每年春节回西安,他必去看望张妮,就像走亲戚一样。
这份感动,也让张妮把“月捐”变成了一种习惯。2010年到2014年期间,她每月捐款200元。从2015年到2023年,她坚持每月捐款300元。17年200多次月捐,先后帮助4位困难学子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张妮说,她愿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身处困境的人提供一份帮助,点亮一份希望。
在西安,像她们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橙子妈”每月捐款300元资助安康市汉滨区的小靖,陆璟每月捐赠200元帮助商洛市丹凤县的小晨……
聚沙成塔,汇爱成河,凡人善举照亮了受助者前行的路。
9月5日是“中华慈善日”。但对他们而言,每一天,都是“慈善日”。
文/图/视频 本报记者 姬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