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临渭区实验初级中学八年级(5)班 陈思羽
暑假的一天,我和父母一起,走进了向往已久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刚迈进大门,一尊昭陵石狮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它生动威猛昂首挺立,身躯虽饱经岁月的风霜,石纹里藏着千年的风雨,那眼眸却依旧锐利如炬,仿佛下一秒便要挣脱石身。我与它对视了许久,忽然萌生出一个奇怪的念头:千年前,凿刻它的工匠是否在某个星光璀璨的夜晚幻想过,多年后会有一个少年,隔着时光与他的杰作相望。
顺着展廊前行,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陈列在我眼前。它们或圆或方,朴素的陶身上,刻着波浪纹、绳纹等简单的图案,像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用指尖写下的密码。凝视着这些陶器,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远古画卷:河畔的篝火旁,人们捧着烧制好的陶器,清澈的河水里,折射出中华文明最初的微光。
穿过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带着庄重的气息扑面而来。历史课本上的青铜编钟,此刻正完整地陈列在展柜中,青绿色的铜锈,是岁月的印记。最让人驻足的是一尊青铜大鼎,鼎身的饕餮纹繁复而神秘,卷曲的纹路里藏着古人对天地的敬畏。导游说:“这尊大鼎,曾盛放着祖先的祭品,是商周礼制的象征。”我望着那鼎,仿佛看见了古人祭祀时,香烟袅袅、礼乐齐鸣的庄严场景。
随后,我们来到了唐代展厅,盛唐的繁华瞬间在眼前绽放。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无疑是这里的“明星”:骆驼昂首,驼背上5位胡汉乐师围坐一圈,手中的琵琶、横箫虽已静止千年,可那微微倾斜的身姿、专注的神情,仿佛正随着骆驼的步伐,奏响了一曲丝路驼铃的乐章,将盛唐的开放与包容,永远定格在陶土之上。
在不远处的展柜里,鸳鸯莲瓣纹金碗碗身的莲瓣纹路层层叠叠,鎏金的光泽在灯光下流转,这正是电影《长安三万里》中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所用金碗的原型。指尖隔着玻璃,我描摹着碗的轮廓,仿佛触碰到盛唐的酒香与诗意。
走出博物馆时,夕阳斜照在飞檐上,为它镀上一层温暖的金光。暑假里的这次陕西历史博物馆之行,让我不再是隔着课本遥望历史,而是亲身感受了千年文明的温度。那些在展柜里静静陈列的文物,不是冰冷的石金,而是活着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的见证。
教师点评:习作描写细腻鲜活,穿插联想与感悟,将历史认知从课本延伸至实物参观。语言凝练,结尾升华主题,兼具画面感与思想深度。
指导老师 吉彦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