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红江
处暑时节,我到麟游调研,有幸到郭家河煤矿井下参观体验。
听到要下井的消息时,我的脑海里马上浮现出影视作品中井下的场景:漆黑的巷道、漆黑的矿工,瓦斯、透水、冒顶、塌方、闪爆等字眼一一飘过脑海,不由得让人心头一惊。
要下井了,着装有严格规定,需要从内到外换穿防静电衣服。我们换上煤矿准备好的短裤、袜子和一套紫红色的纯棉衣裤,用一根红布腰带把裤子扎紧,又戴上红色的安全帽,换上黑色的高帮矿靴。随后在煤矿工作人员的指点下,把一条宽大的牛皮腰带系到腰间,腰带上拴着自救器、便携式矿灯和定位装备。看着全部武装的自己,突然间觉得好像要去执行一项特殊而神圣的任务一样。
我们过完安检,乘坐一辆无轨胶轮车下井。车子进入井口,沿坡面徐徐向下行进,巷道内弓形的灯带亮如白昼,被矿工们称作“时光隧道”。大约一公里后驶离“时光隧道”,车子沿水平方向行驶。平巷内尽管灯光亮度减弱了一些,但巷内依然清晰可见,两侧墙面上线管、水管及吸排瓦斯的管道整齐排列,一时间觉得腰间的矿灯成了摆设。竖井不时有风吹进巷道内,清风徐徐,我们仿佛嗅到了井上泥土的气息和阳光的味道。
井下路面较窄,宽度大约3米,通常无法会车,对向有车辆驶来时,就近开进只容一辆车的斜巷内避让,限速20公里内行驶,40多分钟后,车子行驶了10多公里,在依次通过两道紧闭的大铁门后到达了采掘面。
我们下车向前行进,找不到平日小说里描述的“又低又窄”“坑洼不平”的景象。巷道顶部及两侧多半部分全被钢架护板支撑起来,透过液压护板间两三指宽的缝隙,可以清晰地看到周边被煤层包裹,灯光所到之处全是乌黑的煤。开采面上,采煤机、刮板机在工人的操控下有序工作,胶带输送机源源不断地将煤炭运送至选煤厂分拣。也只有在开采面上,才能感受到这里是一座煤矿。在巷道的其他部位和地面上,让人丝毫与煤矿无法联系起来。
矿上同行的同志告诉我们,尽管现在条件改善很大,但矿工们工作依然很辛苦,其辛苦程度按照离采掘面的远近而依次增强。通常每班8小时,算上下井前的班前会和升井后的换洗以及来回路途,实际每班时间远远大于8小时。煤矿不让带烟和明火、手机等电子产品下井,升井后,矿工们大都选择先去洗澡,这也是他们每天最放松的时候,似乎要把身体从内到外所有的煤都洗出来。
看到井下的现代化煤矿开采方式,我回想起前段时间在郭家河煤矿智能调度控制中心看到的井下采掘场景。巨型电子屏幕覆盖了一整面墙,上百个小的显示屏监控着矿区的角角落落。这里通过收集、处理和分析各种传感器数据,对井下综采设备进行集中控制和监测,实现了自动割煤、支架位姿自动推移等,确保了井下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
在井下往返20多公里历时2小时后,我们又重回地面。洗澡换完装后,我们彻底放松下来。
回想第一次下井的经历和影视剧中的小煤窑作业方式,让人感慨万千:科技的突飞猛进给传统的煤炭行业带来了巨大变化,矿工们的生活今非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