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一名43岁的父亲在辅导儿子作业时因情绪激动突发疾病,经紧急手术才脱离生命危险。这一极端案例迅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记者调查发现,每晚10点前后是许多家长情绪波动的高发时段,辅导作业过程中积累的焦虑、愤怒与疲惫,正悄然侵蚀着家长的身心健康。心血管专家提醒,情绪管理是辅导作业的“第一课”,教育与心理专家也呼吁家长放下过高的期待,避免让作业辅导演变成“亲子战场”。
一道数学题引发心脏危机
“一道题讲了快半小时,草稿纸都写满了,儿子还是一脸蒙,我气得手直抖,突然胸口一阵剧痛……”在西安工会医院心血管内二科病床上,刘先生(化名)回忆起前几天的那个晚上仍心有余悸。
事发当晚,西安市长安区某小区内传来熟悉的训斥声——“这么简单的题怎么就不会呢!”这已是刘先生辅导三年级儿子数学作业的常态。突然间,怒吼戛然而止。妻子听见异常响动冲进书房,发现丈夫出现明显身体不适。
救护车火速将刘先生送至西安工会医院。经排查发现,刘先生有家族高血压史却未规律服药监测,加之长期熬夜、吸烟等危险因素,冠心病基础病变严重。关欣表示,辅导作业时的激烈情绪是此次心梗的关键诱因。
刘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开学十多天以来,辅导作业引发的家庭矛盾屡见不鲜。9月12日,记者在三所小学门口对多位家长进行了随机采访。
在高新第一小学校门外,几位家长纷纷倾诉自己的“每晚煎熬”。“晚上9点作业没写完,我还有耐心,还能给孩子温柔讲题、聊天,一到10点,作业还没写完、背诵没打卡、没洗漱,却仍磨磨蹭蹭,我立马火冒三丈……”橙子妈妈坦言。“就是的,我也是这样!”子轩妈妈附和。“你们发脾气还有一个原因——只有孩子睡下,才能拥有片刻属于自己的时间。孩子不睡,这份期待就被彻底剥夺。”悠悠爸爸道出了更多家长的心声。
在大学南路小学门口,周女士的语气中透露出掩盖不住的疲惫:“孩子爸爸常年加班,不管孩子也不做家务。每天我下班推开家门,看见孩子作业没动,家里一片狼藉,情绪瞬间跌入谷底。”
建国路小学学生家长孙先生苦笑着补充:“前天晚上10点多我媳妇辅导作业时又开始吼孩子,我只好躲到楼下。结果另一栋楼里传来家长‘讲了十几遍还不会’的咆哮和孩子的哭声……吓得我赶紧跑回家劝和。”
如何破解“辅导作业焦虑”
面对家长“辅导作业焦虑”的现象,陕西省家庭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张勇指出,家庭应致力于构建良好的沟通氛围。家长不宜以“监督者”自居,而应成为孩子的“支持者”与“学习伙伴”。他建议采取启发式提问代替批评指责,引导孩子自主寻找答案。写作业设定有弹性的时段(如晚上7点至9点)而非严格限定于某一具体时刻,以缓解时间压力带来的焦虑;若孩子多次尝试仍难以理解,不妨暂停学习,借助游戏、绘图等方式重新梳理知识逻辑,避免陷入僵化的“死磕”状态,从而提升学习效果与亲子关系。
陕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杨红爱强调,家长的情绪反应常源于自身焦虑——如对孩子学业的担忧、个人时间被挤压的烦躁,而非孩子本身的问题。她推荐采用“情绪暂停法”:及时向孩子坦诚“我需要冷静一下”,主动撤离现场并通过深呼吸、听音乐等方式平复情绪。
关欣则从健康角度发出警示:辅导作业再重要,也需以心平气和为前提。家长应优先关注自身健康状况,情绪失控时立即暂停、冷静5-10分钟。他建议定期监测血压、戒烟限酒、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35岁以上人群须定期接受心血管系统检查,保持情绪稳定。
本报记者 赵丽莉 阮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