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记者走访西安街头发现,公共设施的文化巧思早已渗透到最基础的城市空间中。
走进盛唐文化主题公园大唐芙蓉园,公厕被赋予“御圊屏”这一充满古韵的名称,设计上深度融入唐风元素。来自湖南的游客田贺感叹:“真像古代皇家如厕的地方!”
据园区工程技术部主管张彦臣介绍,景区已完成9座厕所的改造升级,不仅增设婴儿护理台、儿童安全座椅与应急呼叫器,还优化了通风和休憩环境,让便利与体贴藏在每一处细节里。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涤尘堂”,既配备“刷脸取纸”的智能设备,又以文物元素装饰墙面;唐城墙遗址公园的一处仿古公厕创新融合了咖啡间、阅读区和卫生间,成为新的文化休憩地。
在城墙脚下,仿唐风格的小候车亭极具韵味,屋檐下的木格栅雕刻着云纹回纹,让人在等待公交时仿佛穿越时空。街角的凉亭朱柱雕花,内设座椅、柔光灯笼,成为市民与游客的休憩场所。就连街头的垃圾桶,也采用仿木篆刻或镂空雕纹设计,与周边路灯、凉亭风格统一,既美观又实用。
地铁是西安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2号线站厅展现钟楼、城墙的经典纹样,3号线墙壁描绘大雁塔、青龙寺的壁画元素……来自成都的游客万丹感叹:“就连等车的几分钟,都能感受到千年历史的厚重,这种沉浸式体验太特别了。”
为了让游客在出行途中也能融入文化氛围,西安公交集团专门开通了从鼓楼至大雁塔的“汉唐文化巴士”定制线路,让乘车变为一场“穿越之旅”。
除了“汉唐文化巴士”,西安还推出“双层夜景观光巴士”,将城市灯光与古迹夜景相结合,既承担交通功能,又提供观光体验。这一设计不仅拉动了夜游经济,还成为串联景点的新纽带,进一步丰富了“汉服+文旅”的深度体验。这些以文化为核心的交通设计,既提升了市民出行的舒适度,又推动了夜间消费,最终形成“文化+交通+经济”的良性循环。
西安在公共设施上的细致投入,既温暖了市民的日常生活,也让游客在不经意间获得文化浸润。从城墙脚下的非遗表演、老街区的互动文创墙,到街头巷尾的仿古路灯与休憩长椅,这些细节共同编织出一张“可触可感”的文化体验网,让千年古都的文化自信,在每一个生活场景里生根发芽。
本报记者 石喻涵